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驼山石窟
释义 Tuoshan Shiku
驼山石窟(卷名:文物 博物馆)
Tuoshan Grottoes
  中国北周至唐代佛教石窟寺。在山东省青州市西南的驼山主峰东南崖壁上。共有大小石窟 6处,摩崖造像群1处,葬窟1座,造像638尊。开凿于北周末年至唐长安三年(703)。元初道教占据驼山寺,改建成昊天宫。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驼山石窟中第 3窟开凿年代最早,属北周末年(见图)。高7.5米,宽4.5米,深6米,基坛高1.2米,尖拱形顶。主体造像为本尊及二胁侍, 并有千佛像。本尊面容清秀,颈无横线,着褒衣博带大衣,结跏趺坐。二菩萨头戴高冠,冠带下垂,面目清秀,颈佩如意状项圈,长裙拽地,璎珞较为简单。千佛像由小龛组成,每龛1~3尊,龛旁有造像人题名。造像雕刻刀法为平刀直切式,具有极浓的北朝风格。坛基上有 6处题名,其中中部“大象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题名,证明该窟的开凿时间为北周末年。
  第2、5窟开凿时间晚于第3窟。第2窟高4米,宽3米,深3.5米,基座仅0.1米。主体造像为本尊、二胁侍、二力士,窟壁有千佛像。第5窟高1.2米,宽1米,深0.8米,主体造像为本尊、二胁侍,窟壁有10佛像。这 2窟造像风格相同,造像面部较为丰满,颈部有横线。本尊着斜衽袈裟,端坐成入定状。二胁侍头戴高冠,冠侧出较大的宝缯,颈佩连珠状项环,长裙拽地。刻于窟门的二力士,手举短剑,形象勇猛。雕像中有头戴小圆帽,身着翻领大衣,腰束宽带,脚穿软底尖头皮靴的西域人形象。这些形象与河北曲阳修德寺出土隋代菩萨装饰相同。造像雕刻刀法圆润,彩绘颜色仍存,具有隋代造像的特点。
  第 1、4窟均为唐代作品。第1窟高1.9米,宽2.3米,深 4.1米。由本尊、二弟子、四菩萨、二胁侍、二力士组成,造像似非同期完成。本尊螺形高髻,面相丰满,颈佩莲花瓣项圈,身着轻薄质地的袈裟。菩萨高发髻,面相丰满而秀美,颈下璎珞,手臂佩钏,袒上身,胸部丰满,斜披帛带,右手持鲜花,体态呈曲线,立于莲座上,显示出盛唐造像的风格。窟左右侧有 4个小龛,造像间有3处题记,一为长安二年(702)青州刺史尹思贞“谨施净财于驼山寺敬造石佛像”;一为长安二年任玄览造观音像;一为长安三年李怀膺造像。这些题记提供了第 1窟开凿的准确年代。葬窟为空窟,平面呈“L”字形,门高1.7米、宽1.5米。各窟前原有出厦建筑,现已无存。
  1956年山东省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即在此建驼山林场,由林场负责保护和绿化。从1979年开始,国家拨专款进行维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