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骨折
释义 guzhe
骨折(卷名:中国传统医学)
fracture
  骨伤科常见病证。为骨或软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的病证。多由外伤暴力所引起,古称折疡、跌仆等。
  周代的《周礼》记载骨折为折疡,由专门医生疡医诊治。晋代葛洪在《肘后方》中首次记载用竹片固定骨折的方法,并记述骨折有呈粉碎性的类型。唐代蔺道人的《理伤续断方》是治疗骨折和关节损伤的第一部专著,对骨折的分类、诊断和治疗有比较详细的阐述。他所提出的整复、固定与活动结合,内服药与外用药合用的原则及用麻醉方法整复骨折的方法,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首次提到用悬吊法使屈曲型脊柱骨折复位。清代《医宗金鉴》系统总结了骨折的诊治经验,提出了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种常用复位手法,记录全身各部位骨折的不同表现和治疗方法,并首次用图谱描绘复位固定的器具和使用方法。1949年以来,许多医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西医知识,用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总结出“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结合、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还提出了初期活血化瘀、中期接骨续筋、后期强筋壮骨的内外用药原则,形成了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经验。骨折可分成外伤性和病理性骨折两大类。引起外伤性骨折的原因主要是暴力。暴力作用的方式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牵拉和积累劳损。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多发生在暴力作用的部位,呈粉碎或横断。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多发生在远离暴力作用的部位,呈斜形或螺旋形。肌肉牵拉造成的骨折是在意外情况下,由肌肉急骤而不协调的剧烈收缩,撕脱其附着的骨骼所致。积累劳损指长期重复轻微的伤力集中作用于骨骼某一处,逐渐形成骨折,又称疲劳骨折。病理性骨折是因骨骼病变如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引起骨质破坏,再遭受轻微的外力甚至只是移动肢体位置即可引起的骨折。骨折后,断端出血,积而为瘀,气机阻滞,疼痛肿胀。瘀凝局部,阻碍气血循行,或固定夹缚过紧,阻塞气血循行可致肢体缺乏血液滋养而坏死。血积为瘀易于化热,产生身热、烦躁、口渴、大便干结等热象,如果断端出血量多,还可导致亡血气脱之危症。关于骨折的诊断,传统中医都是按照中医对骨骼的解剖名称命名的。由于中医的解剖名称艰涩难懂,现在均统一使用西医学的骨骼解剖名称而命名。
  治疗骨折的方法有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内外用药:采用正骨手法整复骨折,要注重手法的技巧性,临床已形成了一整套治疗骨折的手法(见正骨手法);固定骨折古称“夹缚”,即四肢骨折用夹板,髌骨骨折用抱膝,脊柱骨折用通木腰柱等方法固定。骨折后,在保证骨折局部固定的前提下,应该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把固定和运动妥善结合,促进骨折愈合,并尽快恢复肌肉关节的功能;内外用药突出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内服药分三期,一期为骨折后一两周内,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法为主,常用活血止痛汤、新伤续断汤等。二期为三周以后,虽然肿胀减退,但瘀血未除,骨折尚未愈合,宜调和气血、接骨续筋,用人参紫金丹、续骨活血汤等。三期为八周左右,骨折基本愈合,但未坚固,宜补气血、益肝肾,常用壮筋续骨丹、调中保元汤等。中早期外用药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常用三色敷药;后期宜温经活络,多用温经通络膏;外固定解除后可用八仙逍遥汤、四肢洗方熏洗以舒筋活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8:3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