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魏源
释义 Wei Yuɑn
魏源(1794~1857)(卷名:教育)

  中国清代思想家、史学家。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21岁到北京研习汉学、宋学、公羊春秋学,并同林则徐、龚自珍等一起研究学问,谈论时政,也曾在工部侍郎李宗瀚家当过家庭教师。29岁中举,江苏布政使贺长龄聘为幕友,为辑《皇朝经世文编》。他关心经济之学,常为巡抚总督们筹商漕运、水利、盐法等政。
  鸦片战争爆发,江浙震动。魏源坚决主张抵抗侵略,参加钦差大臣裕谦幕府,筹划浙江前线的抗英斗争。裕谦阵亡,《南京条约》订立后,他著《圣武记》,歌颂清朝初年的武功,感叹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力的衰弱,希望激励政府振兴武备,抵抗侵略。52岁考中进士,分发江苏担任知州。居丧期间,参照依据林则徐的《四洲志》等书,编成《海国图志》。服满担任兴化知县。58岁任高邮知州。61岁充皖军周天爵的幕僚,两次参与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军的反动军事行动。后居兴化,手订生平著述。64岁时病逝。
  魏源曾批评清末教育的积弊说:“士之穷而在下者,自科举则以声音诂训相高;达而在上者,翰林则以书艺工敏;部曹则以胥史案例为本,举天下人士尽出于无用之途,此前代所无也。”他一贯重视培养人才,致力于改建书院,储藏卷籍,设立义学,育婴恤嫠,接种牛痘等文教卫生措施。对于前来问学的人,总是娓娓不倦地譬喻诱导,言教身教。他认为,国家不怕财政困难,只怕人才不够,鸦片战争以来人们思想上的“积患”,在于不知发愤和忧患,而愤和忧正是人心能由愚昧而觉悟及人才能由虚浮而务实的原因。他认为必须愤悱讲画,去掉思想上的蒙昧无知;“以实事程实功, 以实功程实事”,去掉人才的虚患。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用来富国强兵,抵御外侮。他还主张研究学术要联系当前的政治和社会实际,提倡经世致用,抨击当时空疏繁琐脱离现实的汉学和宋学,他又强调善言心的要以事实来验证,善言人的要以法制为依据,善言古的要以今来论证,善言我的要以物为依据。
  魏源反对关于心性的迂阔之谈和玄奥空虚的天理。提倡“亲历诸身”和“验诸实事”的学问。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而是后获的,通过努力完全可以改变天资的自然差别,“中人可易为上智”。他反对所谓“圣人”能够生知、安行的先验论。他指出,如果真的这样,为什么孔子会发愤忘食,周公会坐以待旦,文王能在忧患中作《易》,孔子希望多活几年来学《易》。这说明作为圣人的孔子、周公、文王都不是“生知”的,而主要靠后天学习。他还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认为今天的经验比古人的重要,教师的“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只有“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接触事物才能认识事物,通过实践才会感到困难。不通过亲身接触和实践,不能获得真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4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