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魏纳特,E.
释义 Weinate
魏纳特,E.(卷名:外国文学)
Erich Weinert (1890~1953)
  德国诗人。1890年8月4日生于马格德堡。中学毕业后先在机器制造厂当学徒工,后从事美术工作,投身于德国工人运动。战后,开始写政治讽刺诗,1921年发表第一批诗歌。曾参加政治讽刺剧团演出,在莱比锡酒吧间剧场“蒸馏瓶”以及在皮斯卡托尔导演的“红色活报剧”中担任角色和诗朗诵。1928年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成立,魏纳特是发起人之一,同时任左翼文艺刊物《左翼阵线》杂志编辑。1929年加入德国共产党。曾在 2,000多次群众集会上朗诵自己的诗歌,成为群众欢迎的“工人诗人”。1931年魏纳特访问苏联回国,遭到审讯和迫害,他的朗诵活动一度被禁止。1933年纳粹执政,他出走法国,用诗歌朗诵,呼吁人们起来反对纳粹并吞萨尔区的企图。1935年移居苏联。1937年参加西班牙反佛朗哥战争,1938年随国际纵队撤往法国南部,被法国政府扣押,获释后回莫斯科参加对德广播工作。1943年被居留苏联的德国流亡者和战俘推选为“自由德国民族委员会”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于1946年回到苏军占领区,担任国民教育总局副局长,负责文学艺术和新闻出版工作。1953年4月20日病逝于柏林。
  1933年以前,魏纳特的诗歌几乎与魏玛共和国每一宗政治事件都有关系,成为这段历史时期的编年史。他在诗歌中揭露、鞭挞了社会的弊病和反动势力。诗人把魏玛共和国时期看作是处在威廉帝国和纳粹第三帝国之间的历史“插曲”,这时期的诗作约 400首,收入题名为《插曲》(1950)的诗集中。他还写过同情中国革命的诗篇《帮助中国!》(1931)、《蒋介石》(1931)等。
  在西班牙内战期间,魏纳特在前线创作鼓舞士气的战歌,其中著名的是《国际纵队之歌》(1936)。这时期写的诗歌、报道和短文都收在《同伴们》(1951)一书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写了不少呼吁德国士兵放下武器的传单诗,其中著名的有《告德国士兵》(1941) 和《反对真正的敌人》 (1943)。他在斯大林格勒前线写成的日记《斯大林格勒回忆录》(1951),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被译成多种文字。
  魏纳特从1933至1945年创作的诗歌收入《向黑夜呼唤》(1947)一书。1945年以后,发表过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和散文,但此时已疾病缠身,很少创作。此外,他还翻译了鲍狄埃、谢甫琴科、莱蒙托夫等诗人的作品。
  魏纳特写诗是为了在群众集会上朗诵,或写在传单上作宣传鼓动。他的创作继承并发扬了海涅和韦尔特的政治讽刺诗传统,语言鲜明生动,简短有力。他善于使用双关语、方言、缩略语、经过改写的谚语、成语,并创造出许多新词来增强诗的讽刺效果,运用对话和问话来提高诗歌的朗诵效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4: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