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lian
鲢(卷名:农业)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硬骨鱼纲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鲢亚科(Hypophthalmichthinae)鲢属。又名白鲢、鱼、胖头鱼等。中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与鳙、草鱼、青鱼合称为“四大家鱼”。鲢自然分布于中国除西部高原以外的大中型江河。
  形态和分布   体延长侧扁,体高与头长约略相等。腹部刀刃状,腹棱自胸鳍前下方起直至肛门。口宽大、前位,略向上斜。眼小而低,位于头侧中轴线下方。鳃耙愈合成海绵状膜质片,用于滤食小型饵料。由于鳃弓的后端部分连同鳃耙卷曲而成的螺状咽上器官,埋于口腔顶部软组织中。咽齿一行,4/4,每个略似鞋底形,齿面平扁。鳞片细小,侧线鳞105~125,围尾柄鳞40~43。臀鳍分枝鳍条12~13。肠为体长的 6~10倍。体侧上部银灰色、稍暗,腹侧银白色。(见彩图)
 


  生物学特性   鲢栖息于水体上层。活泼善游,怕惊扰,当鱼网或它物逼近时,受惊跃出水面可达1米许。水中含氧量应高于5.5毫克/升,低于1.75毫克/升时窒息。肥育场所主要是与江河相通的湖泊。鲢是广温性鱼类,能适应0.5~35℃的环境,但生长适宜温度为25~32℃;繁殖适宜温度为22~28℃。喜微碱性水质,最适pH为7.5~8.5。盐度为3时生长发育正常,但生殖机能略受影响。
  鲢的食性随苗期至成鱼的发育而变化。刚孵出5~6 天的仔鱼一面继续利用自身的卵黄,一面开始摄食轮虫、小型枝角类和无节幼虫等。卵黄耗尽后,兼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以后浮游植物在食物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体长达20~25毫米时,食物几乎全由浮游植物、植物腐屑和细菌组成。摄食方式系典型的滤食性,对食物无明显选择。除喜食饼渣、酒糟和豆浆等饵料外,也能消化外包果胶质或纤维质鞘的蓝藻、绿藻和裸藻。终年进食,而以7~9月食量最大,生长最快。在严冬冰封期,只要水体环境条件适宜,仍能继续摄取少量食物,并使体重有所增加。
  鲢的繁殖受温度和营养的影响十分明显。初次性成熟年龄因各地的气温差别而不同。长江流域一带雌鲢最小性成熟年龄为3龄、多数4龄(雄鱼一般比雌鱼提早一年成熟);广东、广西等地一般比长江流域提早1年;黑龙江地区比长江流域推迟1~2年。繁殖期在4月中旬至7月,5~6月为盛期。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有产卵场30多处,但主要产卵场在宜昌至洪湖江段。怀卵量随体重增长而增加。10千克左右的雌鲢怀卵达170万粒,平均每千克约12万粒。卵漂流性,青黄色,卵径1.3~1.9毫米,吸水后卵黄周隙大大扩展,使卵径达4.0~6.0毫米。吸水膨胀的卵比水稍重,静置片刻即下沉。产于大江激流中的鱼卵在漂流中发育。胚胎发育的适宜水温为18~30℃。在此范围内温度愈高发育愈快,孵出时间愈短。如水温为18、 26、 30.5℃时,孵出仔鱼的时间分别为61、21、15.5小时。超过适温范围孵化率低,多畸形,并易死亡。
  生产   鲢是在江河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域的重要捕捞对象。同时由于它能直接利用浮游植物,能量转换率高,可充分发挥水体的生产潜力,又是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主要养殖国家除中国外,还有罗马尼亚。
  人工繁殖时需正确区分雌、雄。雄鲢最显著特征是胸鳍前面几根鳍条(特别是第 1根鳍条)上明显地生有一排粗糙刺手的细小骨质栉齿;而雌鱼只在几根鳍条的末梢有一些栉齿,其他部分光滑。鲢生长迅速,体长增长以1~2龄最快。1龄鱼可长至0.5千克左右,成鱼大的重达40千克。
  鲢主供鲜销,也可腌制和干制后出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3: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