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绵土 |
释义 | huangmiantu 黄绵土(卷名:农业) loessial soil 黄土母质经直接耕种而形成的一种幼年土壤。因土体疏松、软绵,土色浅淡,故名。实质为岩成土或原色(质)土。其主要特征是,剖面发育不明显,仅有A层及C层,且二者之间无明显界限;土壤侵蚀严重。广泛分布于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其中以甘肃东部和中部、陕西北部、山西西部面积较广。宁夏南部、河南西部和内蒙古境内也有分布。常和黑垆土、土、灰钙土等交错存在,是黄土高原上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 形成 土层深厚而性状松脆的黄土母质,在不良的耕种和经营方式以及强烈的侵蚀作用影响下,其成土过程速度远远落后于侵蚀过程,因而土壤性质停留在母质状态。倘每亩土壤流失指数如以0.83吨/年计算,则每亩每年需要形成 830千克土壤物质才能补偿土壤的流失量。而黄土塬区一般土壤的实际平均流失量为3300~6500千克/亩,黄土丘陵区为6500~1300千克/亩,相当于土壤形成速度 4~8倍或8~15倍。由于原有土壤剖面自上而下逐渐被剥蚀,熟土层无法保存。通过耕作又逐年从母质中补充生土,因而土壤肥力水平低,只能保持黄土母质的基本特征。 性状 黄绵土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氧化硅和氧化铝,其含量分别为58~62%和12~13%;其次为氧化铁(4~5%)和氧化钙(6~8%)。粘粒部分的SiO2/R2O3为2.7~2.85,全剖面变化不大。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高岭石、赤铁矿次之。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1%),全氮量在0.01%以下。磷、钾含量较丰富,分别为0.12~0.2%和1.5~2.5%。全剖面呈强石灰性反应,pH值在7.5~8.5。 黄绵土颗粒主要由0.25毫米以下的颗粒组成,细砂粒和粉粒占总量的60%。物理性粘粒约26~30%,粘粒只占12~14%,土壤粘粒含量呈南高北低的趋势。但同一剖面各层质地差别不大,仅表层因受侵蚀和沉积影响而略有变化。耕层容重在 1.0~1.2克/立方厘米,总孔隙率50~65%,通气孔隙最高可达40%;透水速度大于0.5毫米/分钟。有效水量高,最大吸湿水为3~8%,凋萎湿度3~10%,田间持水量20~28%,2米深土层内可蓄有效水400~500毫米。丰水年份或加强蓄水保墒措施后可获较好收成。耕性好,比阻小(0.23~0.25千克/平方厘米),适耕期长,雨后能立即耕作。土色浅,比热小,土温变幅大,早春作物返青早、成熟快,易发小苗。 类型 按水、热状况的不同,黄绵土可分 3个类型:①黄绵土。有机质含量较低(小于1%),呈强石灰性反应。土层软绵,透水性及耕性均良好。②黄墡土。分布于黄土高原南部气候暖湿的森林草原地带。土壤质地砂粘相宜,有一定的团粒结构,无盐渍化特征,渗水性强,保水保肥能力也较好。有机质含量低(0.3~1.0%),易受侵蚀。③白绵土。分布在黄土高原西北部气候干旱多风的荒漠草原地带。土壤质地较粗,透水性好,但保水保肥性能低。石灰含量在9~15%之间。 在川、台地可见到虫状或粒状的盐类结晶。缺乏有机质。风蚀、水蚀都较严重。 利用和改良 黄绵土区多属地广人稀地区,宜农、林、牧并举,并需修筑梯田,挖沟打坝,积蓄秋雨,以控制水土流失;深耕、多施有机肥料以加厚活土层。黄绵土适耕期长,适种作物广,尤宜种豆;黄墡土一般以种小麦、棉花和玉米为宜,产量与所处地形部位有关;白绵土可种糜子、粟、马铃薯和春小麦等,但产量不稳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