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关汉卿 |
释义 | Guɑn Hɑnqing 关汉卿(卷名:戏曲 曲艺) 元代杂剧作家。名不详,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乾隆《祁州志》卷八)、解州(今山西省运城县)(《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生平和创作 关汉卿大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1230年前后)。元钟嗣成《录鬼簿》说他曾任太医院尹。元熊自得《析津志·名宦传》说:“关一斋,字汉卿,燕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永乐大典》卷4653天字韵引)在元代杂剧作家中,关汉卿的创作年代较早,《录鬼簿》将他列于“前辈才人”56人之首;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也说他“初为杂剧之始”。他和当时大都一带的杂剧、散曲作家杨显之、梁退之、费君祥、王和卿等交好,常在一起商酌文辞、评改作品。明初贾仲明为《录鬼簿》补撰的〔凌波仙〕吊词称赞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以看出他在元初剧坛上的崇高地位。关汉卿和当时一些著名的演员也有交往,曾写〔南吕一枝花〕散套赠给女演员朱簾秀(艺名珠簾秀)。他还擅长歌舞,精通音律。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散套中说:“我也曾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曾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踘,会围棋,会双陆……”。他不仅编写了多达数十部戏曲作品,而且亲自参加舞台演出。明臧懋循《元曲选序》就曾指出,关汉卿“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元灭南宋以后,他到过杭州,并写了一套〔南吕一枝花〕散曲,描绘杭州的景致。南游途中,他还在扬州等地停留过。而大都、扬州和杭州正都是元代杂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元成宗大德(1297~1307)初年,关汉卿撰写〔双调大德歌〕小令10首,有“唱新行《大德歌》”的句子。不久以后去世。 根据各本《录鬼簿》的记载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关汉卿著有杂剧67部。现仅存18部:《诈妮子调风月》、《邓夫人苦痛哭存孝》、《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关大王单刀会》、《赵盼儿风月救风尘》、《闺怨佳人拜月亭》、《杜蕊娘智赏金线池》、《关张双赴西蜀梦》、《望江亭中秋切鲙旦》、《温太真玉镜台》、《钱大尹智勘非衣梦》、《感天动地窦娥冤》、《尉迟恭单鞭夺槊》、《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山神庙裴度还带》、《状元堂陈母教子》、《刘夫人庆赏五侯宴》、《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其中,有个别的作品是否出于关汉卿手笔,尚无定论。在现存关汉卿的杂剧作品中,曲白俱全者15部;《调风月》、《拜月亭》、《西蜀梦》 3部曲文完整,科白残阙。另有《唐明皇哭香囊》、《风流孔目春衫记》、《孟良盗骨》 3部,仅存残曲。关汉卿的散曲,散见于《阳春白雪》、《太平乐府》、《雍熙乐府》诸书,现存套数12,小令35。内容多为离愁别恨的抒写;也有一些作品是自然景物的描绘等。 关汉卿杂剧的代表作 现存关汉卿的18部杂剧,以《窦娥冤》为最重要的代表作。《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拜月亭》、《调风月》、《单刀会》等几部作品,也分别代表关汉卿杂剧在不同方面的成就。 《窦娥冤》 写于元朝设置肃政廉访使的至元二十八年(1291)之后,是关汉卿晚年的作品。《窦娥冤》的题材源于《汉书·于定国传》和干宝《搜神记》中的“东海孝妇”故事。但关汉卿在编撰时结合他对元代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成功地塑造了窦娥的艺术形象,描写了她一生的悲惨遭遇。窦娥幼年因家贫被卖给蔡家做童养媳,婚后丈夫夭亡,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婆出门索债,被赛卢医骗到城外,企图谋财害命。恰值张驴儿及其父路过,救活蔡婆婆,借此占住蔡家,并强迫她们婆媳与张驴儿父子结成夫妻,窦娥坚决拒绝。张驴儿阴谋毒死蔡婆婆,反而毒死了张父,他转而诬陷窦娥。官府严刑逼讯,窦娥为救护蔡婆婆,招认罪状,被判处斩刑。临刑之时,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一要在刀过头落后,一腔颈血飞洒在丈二白练之上;二要六月降雪,掩盖她的尸体;三要当地大旱三年。后来誓愿一一应验。三年后,朝廷派其父窦天章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去审查案卷,窦娥鬼魂向父诉说冤情,终于申雪了冤枉。一个普通的妇女负屈含冤死去,“怨气冲天”,竟使自然界也为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窦娥冤》通过这样的情节,对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的政治进行了有力的抨击。窦娥的悲剧是封建时代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的产物。关汉卿强烈地抒发了那些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无可诉告的反抗情绪。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的形象有血有肉,个性十分突出。她心地善良,具有舍己为人的品格。她为免使婆婆遭受拷打,不惜在公堂上承担“药死公公”的罪名。在绑赴法场的途中,她还嘱咐刽子手不要从前街走,不愿意让婆婆看见她无辜被斩而痛心。她秉性正直刚强,一口拒绝了张驴儿的逼婚,还嘲讽了蔡婆婆让张驴儿父子进门的糊涂行为。这是她反抗性格的初次流露。她的头脑里本来充满了孝顺、贞节等等封建伦理观念,对封建官府的清明也抱有幻想,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被一步一步地推向刽子手的刀下。这时,她对那吃人的社会感到绝望,但又不甘于向命运低头,就向日月、鬼神、天地发出了埋怨和呵骂:“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在这里,窦娥大胆的反抗性格得到了惊心动魄的表现。她对天地的怀疑和责难,实质上也就是对不合理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责难,对那正义得不到伸张的黑暗社会的控诉。 蔡婆婆懦弱怕事,甘心忍辱受屈。这个孤苦老妇人的形象,正好成为不向暴力屈服的窦娥形象的陪衬。她还兼有高利贷者的身份。关汉卿对她既有同情,又有批判。两个主要的反面人物,欺压良善的地痞张驴儿和见钱眼开、草菅人命的赃官桃杌,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邪恶的黑暗势力对人民群众的迫害。关汉卿揭露了他们的丑恶面目,对他们所代表的封建统治集团进行了鞭挞。 第3折窦娥三桩誓愿的感天动地。第4折窦娥鬼魂上场,昭雪冤案,这些地方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作品借助于悲剧气氛的创造,使主题逐步深化,表现了人民群众要求申冤复仇的愿望和真理不可战胜的力量。 关汉卿的《窦娥冤》杂剧,后被明末叶宪祖和袁于令改编为《金锁记》传奇。《金锁记》中《法场》一出,前半全用关汉卿第3折原词,后半改为窦娥临刑时天降大雪,因而得救。京剧、秦腔等剧种的《六月雪》或《金锁记》源出于此。蒲剧《窦娥冤》则系从关汉卿原著直接改编。 《鲁斋郎》、《蝴蝶梦》 关汉卿描写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苦难生活的作品还有《鲁斋郎》和《蝴蝶梦》。虽然剧中出现了宋代的包拯,反映的却是元代的现实。《录鬼簿》诸本在关汉卿名下没有著录《鲁斋郎》;《蝴蝶梦》则仅见于天一阁本《录鬼薄》。有人怀疑它们不是关汉卿的作品。但两剧现存明万历刊本各2种,都题“关汉卿撰”,风格也和关汉卿的其他作品相近。 《鲁斋郎》写权贵鲁斋郎强夺银匠李四和六案都孔目张珪之妻,迫使两家妻离子散。最后包拯设计智斩鲁斋郎,两家才得团圆。《蝴蝶梦》写皇亲葛彪撞死王老汉,金和、铁和、石和兄弟3人为父报仇,打死葛彪。包拯先梦见两只蝴蝶坠入蛛网,被大蝴蝶救走,又见一只小蝴蝶也坠入蛛网,大蝴蝶却见而不救。后来判案时,王妻主动要求释放王老汉前妻所生的金和、铁和,而将亲生幼子石和抵罪。包拯从梦境受到启发,设计开脱了兄弟 3人。这两部作品都描绘了以“权豪势要”、皇亲国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压迫和剥削的血淋淋的现实生活。鲁斋郎自称是个“本份的人”,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关汉卿通过鲁斋郎形象的塑造,突出地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凶横残暴的特征。关汉卿仅仅含糊地叙述了鲁斋郎“随朝数载”,“迁除授职”,而没有明确介绍出他究竟做的是什么官。他公然抢掠妇女,肆无忌惮。他还暗暗受到皇帝的庇护,以致包拯不得不在奏章中把他的姓名巧妙地换成字形相近的“鱼齐即”,方才判处斩刑,为民除害。鲁斋郎的形象在很大的程度上带有那种穷凶恶极的掠夺者的色彩,有别于一般的地主、恶霸。这无疑地打着元代社会现实的烙印。 关汉卿其他作品中也写过一些类似鲁斋郎的反面人物,例如《蝴蝶梦》中“打死人不偿命”、“只当房檐上揭片瓦相似”的葛彪,《望江亭》中“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世无对”的杨衙内。和他们比较起来,鲁斋郎的形象显得更为饱满,因而作品对他的罪恶的揭露也更为深刻。 《鲁斋郎》中的正面人物张珪,懦弱怕事,和《窦娥冤》中的蔡婆婆有点儿相似。关汉卿对他的处世态度是有批判的,但对他的不幸遭遇则寄予同情。关汉卿通过张珪形象的塑造,向当时的观众指出: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即使像张珪那样逆来顺受,也避免不了压迫的临身;只有反抗和斗争才是出路。《蝴蝶梦》中的王妻是另一种受压迫者的形象。她有正义感,也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当被迫要在三个儿子当中挑定一个给葛彪偿命时,她回护前房的两个儿子,毅然献出了亲生幼子的性命。她还向儿子叮咛,死后若在阴间遇见葛彪,务必“把那杀人贼推下望乡台”。这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那些横行霸道而不受法纪制裁的封建统治者的痛恨。这些作品中的被迫害的人物,最后只能寄希望于清官的出现,这是作者无法逾越的历史局限。《鲁斋郎》、《蝴蝶梦》这两部作品都曾被京剧、评剧等剧种先后改编演出。 《救风尘》、《望江亭》 都是喜剧作品。它们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共同的特点:女主人公富有坚韧的斗争精神,凭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和机智的斗争手段,获得了斗争的胜利。 《救风尘》写纨袴子弟周舍骗娶妓女宋引章,入门之后就对宋横加迫害。宋引章的结义姐妹赵盼儿凭着机智把她救出,并促成了她和书生安秀实的亲事。《望江亭》一名《切鲙旦》,写寡妇谭记儿在白姑姑的撮合下和青年官员白士中结成夫妇。权贵杨衙内看中谭记儿,阴谋夺占,就向皇帝请得势剑金牌,前来拿办白士中。谭记儿得悉消息,扮作渔妇,在望江亭上智赚势剑金牌,制服了杨衙内。周舍是个有钱有势,又狡猾异常的恶棍。他用虚情假意赢得了宋引章的爱情。但他的这些手段,却迷惑不了赵盼儿,因而遭到失败。在他的身上,关汉卿写出了封建统治阶级人物所特有的奸诈而又愚蠢的性格。宋引章年轻而不懂事。她急于跳出火坑,追求理想的夫妻生活,结果选错了对象,受尽了苦楚。她的遭遇反映了妓女的辛酸而悲惨的命运。赵盼儿饱经风霜,一眼看透了周舍的虚伪和恶毒。在和周舍展开斗争时,她知己知彼,深谋远虑,用欺骗回敬了周舍对宋引章的欺骗,出奇制胜地使对手丧失了反攻的立足点。关汉卿笔墨酣畅地描绘了赵盼儿动人的形象,给《救风尘》添加了喜剧的色彩。 《望江亭》的戏剧冲突和《救风尘》有些类似。谭记儿假扮渔妇,利用杨衙内的好色贪杯,机智地骗取了他的势剑金牌和文书,使他丧失了迫害自己丈夫的凭借。由于出身不同,她不像赵盼儿那样泼辣,更多地带着温柔的气质。由于她面临的敌人不是一般的花花公子,而是掌握着生杀之权的大官,这又使她必须具备异常的勇敢和非凡的机智。关汉卿塑造谭记儿形象时,正是在这两个方面给予了足够的强调,从而为戏剧冲突的解决安排下合理的基础。 没有当时的人民群众为了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而进行的各式各样的斗争,赵盼儿、谭记儿的形象以及她们的行动就不可能出现在关汉卿的笔下。她们那种藐视敌人、愚弄敌人的气魄,和一般戏曲作品中的文雅、柔弱的女性形象有极大的区别。尽管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她们这样的女性不可能是常见的,但不容否认,这确实是男权中心的封建社会里的一种典型的性格。关汉卿使她们在性格上赋有乐观主义的战斗精神,显然是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望江亭》、《救风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曾改编演出,前者有川剧、京剧等,后者有越剧、锡剧等。 关汉卿创作了一批以妓女的爱情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除《救风尘》外,还有写杜蕊娘和秀才韩辅臣故事的《金线池》,写谢天香和词人柳永故事的《谢天香》等。杜蕊娘和谢天香都是善良而不幸的,但性格各异,一个口快如刀,气高性傲,显得比较沉着,一个深情而略嫌软弱。这两部作品真实地表现了她们这些被压在社会底层的妇女们要求摆脱卑贱、屈辱的地位,过正常生活的坚决意志和顽强斗争。 《拜月亭》、《调风月》 在关汉卿表现爱情题材的作品中,《拜月亭》(《闺怨佳人拜月亭》)和《调风月》(《诈妮子调风月》)是两部比较杰出的作品。 《拜月亭》描写蒋世隆、王瑞兰的爱情婚姻故事。蒙古兵进攻金国都城,在兵乱中,书生蒋世隆和妹妹瑞莲失散,少女王瑞兰也和母亲失散。蒋世隆和王瑞兰相遇,结为夫妇;蒋瑞莲和王母相遇,被认作义女,结伴同行。蒋世隆在旅店染病,王父路过旅店,与女会面,强迫她离开世隆,一同回家。瑞兰回家后,夜间焚香拜月,倾诉思念世隆的心事,被瑞莲听见,才知彼此原是姑嫂,感情更加亲近。最后,世隆和结义兄弟分别考中文武状元。王父招二人为婿,但他重武轻文,要把瑞兰嫁给武状元。瑞莲嫁给文状元。在婚礼筵席上,互相认出,于是改变计划,让瑞兰和世隆重圆,瑞莲和武状元成婚。《调风月》一名《诈妮子》,写婢女燕燕的爱情婚姻故事。燕燕奉命服侍小千户,受到这个贵族青年的诱骗。小千户郊外踏青,爱上另一家贵族小姐莺莺。结婚时,燕燕当众揭露了小千户诱骗她的事实。最后,由家长作主,小千户娶燕燕做小夫人。 关汉卿把《拜月亭》的故事放置在一个兵荒马乱、秋雨连绵的环境里展开,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时,在“路遇”、“旅店”、“拜月”三场,通过优美感人的曲词,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刻画了王瑞兰的性格。王瑞兰自幼没有出过闺门,也从未和家外的男子交谈,却在离乡背井、孤身只影的患难时刻遇到了蒋世隆。他们彼此体贴,互相帮助,滋生了爱情,并结为夫妇。狠心的父亲却把这对新婚三月的恩爱夫妻横暴地拆散,她仍坚持着对世隆的生死不渝的感情,并把父亲咒骂为“猛虎狞狼,蝮蝎顽蛇”。作为大家闺秀出身的少女,王瑞兰不可能和父母决裂,脱离家庭,另过独立的生活。因此,在父亲的“横拖倒拽”下,她只能随之而去;后来,她也只能在家庭的围墙之内背着父母发出怨嗟,对父亲的咒骂实际上已经是她最大的反抗了。在这一点上,关汉卿对王瑞兰性格的描写,是比较生动而深刻的。 相形之下,由于地位和身份的不同,《调风月》中的燕燕的性格,除了聪明伶俐和多情之外,还显得倔强、锋利。当燕燕发现小千户另有所爱后,抑制不住感情的冲动,毁掉他们的信物,来发泄自己的愤怒。她长吁短叹,把自己的命运和投火的飞蛾联系起来:“见一个耍蛾儿来往向烈焰上飞腾,正撞着银灯,拦头送了性命;咱两个堪为比并,我为那包髻白身,你为这灯火清。”“哎,蛾儿,俺两个大刚来不省呵!” 关汉卿用一些不同的情节和场面反复地表现了心高气傲的燕燕在恋爱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变化。由恋爱到成婚,她经历了一段曲折痛苦的途程。这一切都是由她的卑微的社会地位决定的。表面上看来,全剧充满了风趣,洋溢着喜剧的气氛,但客观上蕴藏着另一层意义:一个丧失了人身自由的少女从精神到肉体的备受摧残。 南戏《拜月亭记》是在关汉卿杂剧的基础上改编的,但在情节和描写上都有所丰富和发展。关汉卿的《调风月》曾被改编为南戏《莺燕争春诈妮子调风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先后被改编为蒲剧、川剧、京剧、评剧等。 《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 关汉卿写了一些以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故事传说为题材的作品,如《单刀会》、《西蜀梦》、《单鞭夺槊》和《哭存孝》。剧中叙述的关羽、张飞、尉迟恭和李存孝等人的事迹,不局限于正史的记载,而带有浓厚的民间传说的色彩。其中,成就最高、流传最广的是《单刀会》。《单刀会》也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 《单刀会》写三国时鲁肃为了索还荆州,设下 3计,邀请关羽渡江赴宴。关羽智勇双全,单刀赴会,安然返回。全剧结构单纯,手法简练,以雄浑的曲词,昂扬的情调,塑造了关羽这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后世演唱的《训子》、《刀会》,基本上就是关汉卿《单刀会》的第3折和第4折。 《单鞭夺槊》立意和《单刀会》相同,描绘和歌颂了隋末唐初尉迟恭的英雄事迹。 《西蜀梦》、《哭存孝》写的是英雄人物不幸遇害的悲剧。《西蜀梦》写关羽、张飞死后,鬼魂返回西蜀,向刘备托梦,要求为他们复仇。它不强调当时蜀、吴交战的环境,而把关羽、张飞之死归罪于刘封、梅竹(糜竺)、梅方(糜芳)和张达 4人的暗害,指斥他们为“贼臣”。《哭存孝》演残唐五代故事,写李克用终日饮酒,听信李存信、康军利(君立)的谗言,车裂了李存孝。李存孝之妻邓夫人痛哭申辩。李克用酒醒后,十分悔恨,也车裂了李存信、康军利(君立),和邓夫人同在灵前哭奠李存孝。李存信和康军利(君立)不通武艺,只会唱歌跳舞,以挑拨、陷害为能事,是两个谄媚小人的形象。《西蜀梦》、《哭存孝》剧中的反面人物,最终落到了枭首和五马分尸的下场,这体现了关汉卿对他们的憎恨。关汉卿对关羽、张飞和李存孝之死的同情和愤懑,则寄寓着他对历史上以及现实生活中一再发生的宵小弄权、忠良不得善终的现象的不满。 关汉卿杂剧的成就和特色 1.关汉卿杂剧中的主角,写得最多的最出色的是一些普通的妇女。在关汉卿的笔下,这些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组成了灿烂夺目的画廊。童养媳窦娥,妓女赵盼儿、杜蕊娘、谢天香,寡妇谭记儿,张珪妻,婢女燕燕,继母王婆婆,少女王瑞兰,等等,各具性格特色,无不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她们绝大多数出身卑贱,社会地位低微,遭受着来自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欺凌和迫害。她们都是关汉卿周围生活着的人物的写照。关汉卿怀着极大的同情,描写了她们悲惨痛苦的境遇,刻画了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甚至死而不屈的英勇行为。 至于那些压迫者、剥削者,关汉卿也勾勒了他们的丑恶嘴脸。权豪势要鲁斋郎、杨衙内、葛彪,赃官桃杌,地痞张驴儿,花花公子周舍,等等,无不凶恶狠毒,貌似强大而实际腐朽无能。关汉卿既写出了他们耀武扬威地压迫、剥削人民的罪恶行径,也写出了他们在人民的反抗下一一遭到惩罚和愚弄,这就向观众揭示了一条生活真理:只要进行巧妙的、坚决的斗争,就可以打败敌人。 围绕着以上两类人物而产生的悲剧或喜剧,都表现和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的对立。这构成了关汉卿许多重要作品的共同的主题。 2.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他是一位现实主义的艺术家。关汉卿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突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关汉卿的杂剧深刻地再现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它们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许多情节体现了元代那个特殊的时代、政治、社会的特征。《窦娥冤》中,高利贷的盘剥,逼得窦天章把亲生女儿送到债主家里去作抵押品。窦娥的悲剧实际上早在她的童年时期便已经开始了。《蝴蝶梦》中,皇亲葛彪“打死人不偿命”,相反的,王家三兄弟为父亲报仇,打死葛彪,却要为他抵命。这曲折地反映出元代法律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性质。关汉卿正是在葛彪、鲁斋郎、杨衙内等封建特权人物的典型形象上寄寓着他对当时蒙古族上层分子所进行的无情批判和严厉谴责。 3.关汉卿的杂剧里弥漫着战斗的精神。关汉卿接近下层人民,深知人民的疾苦和愿望,所以他能在真实地反映元代社会生活的同时,爱憎分明地描写了压迫者、剥削者的失败和被压迫者、被剥削者的胜利,热烈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反抗的呼声。他经常发掘出现实生活中有积极意义的、美好的事物,并艺术地予以反映。他热烈歌颂那些敢于反抗、善于斗争的人物,对当时的观众起着启发和教育的作用。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总是形象地告诉人们,如何面向人生,积极战斗,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手段,以打击敌人,争取胜利。在他的作品里,战斗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总是互存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也总是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的。 4.关汉卿非常重视舞台艺术的实践。他的优秀作品都有长期的舞台生命。在关汉卿的杂剧中,情节的进展自然而有层次,人物和事件的安排都很符合舞台演出的要求,甚至剧中次要人物的出场都是不可或缺的。例如《窦娥冤》中的赛卢医前后 3次出场,都在故事情节发展的环节上起着衔接的作用。结构紧凑,手法简练。再如《拜月亭》全剧4折,敷演了错认、旅店、拜月和团圆等重要关目,把广阔的生活图景和丰富的故事情节集中在这样4个场面之中,表现了作家高度的剪裁本领。此外,场次的设置和高潮的安排也都富有匠心。如《单刀会》的主角直到第3折才正式登场,而在前面两折里,借乔公和司马徽之口,介绍了关羽的英雄业绩,为关羽的登场制造了气氛。又如《蝴蝶梦》中的王氏,她的后母身份,以及谁是她的亲生儿子,一直到公堂上的最后关头,在包拯的怀疑和追问下,方才由她本人说破。这个戏剧性高潮的出现,使故事情节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人物的性格和情操也得到明晰的展现。这都显示了关汉卿戏剧艺术的功力之深。 5.关汉卿熟悉人民语言,努力吸收和提炼人民的口头语言,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在文学语言方面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作用。关汉卿作品中的语言,不避俚俗,自然、真切、质朴,没有藻饰和堆砌的痕迹,处处注意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窦娥、赵盼儿、谭记儿、王瑞兰等人的语言,随着身份、性格的区别,生活环境的差异,往往显示出不同的色彩。宾白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大量地采用了方言俚语。曲词鲜明生动,有时明白如话,有时锤字炼句,富有诗情画意。而在他的许多作品里,各自的曲词和宾白在语言风格上一致。在元代杂剧作家中,关汉卿被认为是本色派的代表人物,这主要是由于他艺术语言的本色可以和王实甫、白朴等文采派作家明显地区别开来。 关汉卿是一位伟大的戏曲作家,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窦娥冤》等作品是元杂剧杰出的代表作。金元杂剧现知530余目,他一人的作品就占了十分之一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汉卿的作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1958年,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国际上和中国国内展开了关汉卿戏剧创作 700年纪念的活动。同年6月28日晚,中国至少有100种不同的戏剧形式,1500个职业剧团,都在同时上演着关汉卿的剧本。 关汉卿杂剧的版本 现存关汉卿杂剧作品18部,分别见于以下各书: 《古今杂剧三十种》,元刊本 4种 《元明杂剧》,明脉望馆钞校本 7种 《古名家杂剧》,明万历龙峰徐氏刊本 9种 《古今杂剧选》,息机子编选,明万历刊本 1种 《元人杂剧选》,明万历顾曲斋刊本 4种 《元曲选》,臧懋循编选,明万历雕虫馆刊本 9种 《柳枝集》,孟称舜编选,明崇祯刊本 2种 《酹江集》,孟称舜编选,明崇祯刊本 1种 上列8种版本的情况约可分为3类。①元刊本,就曲词看,最接近于原作,但说白大都被删略。②明钞本,自明代宫廷剧团传出,来源可信,但经过加工,包括增益、删削和改动,和原作有一定的距离。《古名家杂剧》、《古今杂剧选》、《元人杂剧选》 3种明刊本属于明钞本系统。③臧懋循《元曲选》本,它对后代的影响最大,也最为流行,但它对原作改动较多,特别是在语言方面。《柳枝集》本和《酹江集》本基本上属于《元曲选》系统,但有时却取舍于明钞本系统和《元曲选》系统之间,并不完全追随在《元曲选》的后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关汉卿戏曲集》(吴晓铃、单耀海、李国炎、刘坚编校,1958)收辑了现存18部作品的各种版本,加以整理,且附有详细的校勘记。(见彩图) 外文译本书目英文 G.T. 斯汤顿翻译的图理琛的《异域录》 (Narrative of the Chinese Embassy to the Khan of the Tourgouth Tartars in the Years 1712,13,14 and 15),有《窦娥冤》的梗概译文,题为《士女雪冤录》(The Student’s Daughter Revenged),1821年在伦敦出版。 A.E. 朱克著《中国戏剧》(The Chinese Theatre)一书,有《窦娥冤》第3折《斩窦娥》的节译文,1925年由波士顿布朗公司出版。 Hsieh Chen-ooi 的博士论文《窦娥冤主题的演变》(Evolution of the Theme of Tou O Yüan),附有《窦娥冤》的译文,1974年由俄亥俄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法文 A.P.L. 巴赞翻译的 《窦娥冤》( Le Ressentiment de Teou-Ngo),收入其译著的《中国戏剧》 ( Thé╋tre chinois ou choix de pièces de thé╋tre composéesous les empereurs mongols traduites pour la première fois sur le texte original précedées d’une introduction et accompagnées de notes…)一书,1838年由巴黎皇家印刷所出版。 徐仲年译著的《中国诗文选》( Ant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一书,有《窦娥冤》的片段摘译文,1933年由巴黎德拉格拉夫书局出版。 德文 R. 戈特沙尔编著的《中国戏剧》(Das Theater und Drama der Chinesen)一书中,有《窦娥冤》的评介及片段译文,是根据巴赞的法译文所转译,1887年由布雷斯劳(今波兰弗罗茨瓦夫)特雷文特出版社出版。日文 宫原民平译的《窦娥冤》,收入《古典剧大系》第16卷内,1926年由东京近代社编辑出版。 杨宪益和戴乃迭合作译著的《关汉卿戏剧选》(Selected Plays of Kuan Han-Ch’ing),1958年分别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及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 参考书目 《关汉卿研究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上海,1958。 《关汉卿研究》(一),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1958。 《关汉卿研究》(二),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1958。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