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暑
释义 zhongshu
中暑(卷名:中国传统医学)
heatstroke
  发生在夏天炎热季节的一种时令病。以发热,汗出,乏力,精神疲惫或嗜睡,面色晦暗无光泽,脉虚为主要临床表现,重者可有昏迷,躁扰,抽搐等危重证候。治疗原则是清热、利尿、益气、养阴。《素问·生气通天论》等篇章中最早记载了暑病“体若燔炭”(高热)、“汗出”、“喘渴”、“脉虚”等症状,并以夏至日作为温热病与暑病的界限。汉代《金匮要略》称中暑为中热、中暍,其白虎加人参汤是治疗中暑的有效方剂,沿用至今。后世医家认为暑症有动静之分:动而得之,证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者为中暑;静而得之,证见身热,脉虚者为伤暑。另有阳暑阴暑之说:阳暑即中暑热证,阴暑则指夏月避暑纳凉受寒,证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等。明清温热学著作中,对于暑邪致病易于伤津耗气、多夹湿邪的特点多有阐发,治法方药和中暑重症的急救措施也更加丰富。
  病因病机 夏季气候炎热,若在其时冒暑活动,在田间或辛苦劳作,或于烈日下长途奔走,吸受暑热之气,即为中暑。暑热熏蒸,故见高热,汗出;热扰心神,故烦躁不安,甚则昏迷不省人事;暑为阳邪,最易伤气伤阴,故疲惫乏力,口渴多饮,脉虚;热动肝风,则抽搐痉挛。平素体质虚弱,如气阴两虚或气虚湿盛之人,较之正常人尤易中暑。
  辨治 中暑有阳证、阴证之分。①阳证。证见高热,大汗出,烦躁,渴喜冷饮,小便黄,脉洪大,舌质红而少津。治宜清热生津,常用白虎加人参汤,酌加西瓜翠衣、滑石、芦根等。昏迷抽搐者,针刺人中、百会、大椎、神门、内关等穴,并可刺少商、商阳、委中出血。刮痧疗法也可促使病人苏醒,并使症状迅速减轻。重症可配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或用清开灵或醒脑静等注射液静脉点滴。暑伤气阴,即前人所谓“伤暑”,是中暑阳证中的轻者,但虚证表现较为突出,证见身热,自汗,心烦,心慌,口渴,尿黄,神疲肢倦,舌红苔少,脉虚细无力者,治宜益气养阴、清暑涤热,用王氏清暑益气汤。气虚夹湿之体,吸受暑热,而见发热,汗出,微恶寒,乏力,心烦心慌,胸闷,身重,嗜睡,食少,便溏,苔腻脉弱者,宜气阴兼补、清热化湿,用东垣清暑益气汤。夏季炎热,因避暑于楼台亭阁,或卧室内置以电扇、空调,或露卧野外,以至风寒外袭于表,暑湿热郁蒸于里,这一类的时令感冒也属于中暑阳证范围,证见微恶风寒,无汗或汗少,身形拘急疼痛,发热,烦躁,口渴,尿黄,舌红,脉浮者,为暑湿夹风,治宜解表清热利湿,用新加香薷饮或黄连香薷饮合六一散,加鲜藿香、鲜佩兰、鲜薄荷、鲜芦根、蒺藜、桑枝。如证见壮热烦渴汗多,尿少,便溏,足冷,舌红苔腻,脉洪数者,为暑湿并重。治宜暑湿并祛,用苍术白虎汤加减。②阴证。多由元气素虚,不耐暑热侵袭,或中暑阳证失治、误治转化而成。证见面色苍白,冷汗自出,四肢发冷,呼吸浅促,舌淡,脉微细,亟宜益气救脱,常用生脉散合参附汤,或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脉给药。温熨少腹部或温灸神阙、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等穴位,是传统医学抢救中暑阴证常用的有效方法。
  预防 炎夏季节,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室内工作者要注意通风。在烈日下活动者须戴凉帽,避免阳光直接曝晒,同时可服一些人丹、十滴水、酸梅汤、绿豆汤或清暑饮料(常用中药如鲜藿香、鲜佩兰、香薷、滑石、甘草等),并在太阳穴、额颈部抹少许清凉油。如出现头晕、恶心、乏力、汗多等中暑先兆时,应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夏季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多吃新鲜蔬菜及瓜果,如西瓜、冬瓜、丝瓜、豇豆、苦瓜等,均有清热、利尿、清暑的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4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