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暑
释义 zhongshu
中暑(卷名:现代医学)
heat stroke
  常见的热致性疾病。在高温或强烈辐射(特别是湿度大,无风)的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失衡和水盐代谢紊乱而产生的以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病症。轻症者及时处理可很快恢复。一般老年人、有慢性疾病患者、昏迷及体温超过42℃持续2小时以上者,预后不良。
  发病机理  人体能量代谢所产生的热,除用以维持体温外,需要不断地向外界发散。体温的发散主要是通过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散热量的大小直接受外环境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所左右。但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建立起一套在大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的生理性体温调节系统,所以能在一定的环境因素变异的范围内,维持适宜的体温(37℃)。气温升高在30℃以下时,主要通过皮肤血管扩张,加大皮肤的辐射和对流传导而散热(约占总散热量的70%),皮肤不显汗蒸发约占总散热量的14%。当气温高到与皮肤温度(一般为32~33℃)相接近时,辐射、对流传导的散热受到限制,汗蒸发散热便升到主要位置。气温再高到34℃以上时,便只能靠汗的蒸发散热;同时身体还将得到从外界辐射来的热。汗液的蒸发量受空气中湿度的影响。湿度大时,蒸发受阻;再遇上空气流动慢或无风时,所出的汗不能完全蒸发,以致成滴的汗珠下滴,结果体热蓄积。由于大量出汗,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体热发散障碍、体内温度过高,以致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皮肤血管扩张和大量出汗可致失水失盐,有效血溶量减少、血液浓缩,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发生急性循环衰竭。后期尿量减少,尿中出现蛋白质,管型,严重者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消化道供血不足,唾液分泌减少,胃蠕动受抑制;又由于电解质紊乱,血液氯离子储量减少,导致胃酸减低或因饮水而胃酸稀释,引起消化不良及其他消化道疾患。大脑皮质和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高,通过负诱导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运动区,此时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动作准确性降低等。早期表现为暂时性,可逆的功能紊乱;晚期可出现脑出血、脑水肿、神经细胞混浊、肿胀等不可逆变化。体温过高还使全身血管内皮受损,促发内源性凝血(弥漫性血管内溶血);随后由于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大量消耗,终至凝血障碍,皮肤及内脏广泛出血。
  总之,气温超过32℃以上时,便会有中暑病例发生,超过37℃发病率更高。高温、强辐射的环境易发生中暑。在同样的气温条件下,高气温无风更易引起中暑。夏季,强烈太阳照射下的劳动者及行路人(搬运、建筑、焊接及勘探人员,田间劳动及旅游者),高温车间炉旁和通风不良工场、井下的劳动者,进行劳动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的体育竞赛、训练的运动员和全副武装的军人,均易发生中暑。中暑还与个体的健康状况及适应性等因素有关,在热浪期间不适应人群,如肥胖者、儿童、老人、体弱者、有慢性病者、皮肤病者及产褥期处于不通风居室的妇女尤易发病。睡眠不足,过度疲劳、饮酒过量等都是促发的因素。
  分型和临床表现  目前对中暑的分型意见虽不尽一致,但基本上大同小异。根据中暑的程度分为三大类。
  先兆中暑  出现全身疲乏、四肢无力、头昏、胸闷、耳鸣、心悸、恶心、大量出汗、口渴、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高(一般不超过37.5℃)。患者尚能坚持工作。
  轻症中暑  除有先兆中暑症状外,出现循环衰竭或体热发散障碍的早期症状,如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脉细弱而快,或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38.5℃以上等。此时被迫停止工作。
  重症中暑  又根据水盐代谢紊乱、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或体温调节失衡的不同,进一步分为:①热痉挛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肌肉抽搐或强直性收缩,伴有收缩痛。多累及四肢大块肌肉或用力较大的肌群,也可侵及腹肌、躯干肌,常是对称性。神志清醒,体温正常或稍高。②循环衰竭型(包括热虚脱),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悸、多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微、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或神志恍惚。体温不高或轻度升高。③高热昏迷型,又称热射病:典型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达40℃以上,先大汗以后汗闭,皮肤干燥灼热,有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乃至昏迷,也可出现癫痫样抽搐、谵妄等。民间俗称“发痧”或“闭痧”。另外由头部曝晒、颅内过热引起者称为日射病,往往突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剧烈头痛、头昏、谵妄不安或意识不清等,体温多在38~38.5℃,通常也包括在这一型中。
  诊断和治疗原则  中暑病人的病情发展很快。从中暑发生到治疗开始的时间,以及治疗开始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时间,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快速降温(三早一快)具有重大的意义。炎热季节发病,有上述临床表现,生活工作环境温度极高;或湿度大、通风不良(闷热),或曾在烈日下曝晒,则首先要考虑中暑的可能,特别是强劳动者、运动员,以及产妇、体弱、肥胖等易感体质者。发现患者后,不论在室内或室外,首先应立即使患者离开现场,移至通风荫凉处平卧休息,松解衣服,饮含盐清凉饮料,扇风,或用清凉油涂抹太阳穴。轻症中暑者的症状会很快消失。热痉挛较易诊断,患者多系青壮年从事体力劳动者,由于大量出汗而丢失盐分过多,特征是短暂(通常短于1分钟),间歇性,用力较大的肌肉群痛性痉挛。化验检查发现血钠、尿钠均降低。一般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即可控制。若痉挛反复发作,可静脉滴注葡萄糖生理盐水。本型预后较好。热衰竭以热虚脱最为常见。由于在热环境中皮肤血管广泛扩张,引起站立性低血压或脑贫血所致的暂时性脑缺氧,表现类似单纯性晕厥。发病突然,发作时面色苍白,伴有明显出汗。诊断要点是有意识丧失应将患者移至荫凉处平卧,头部保持低位,片刻即可清醒。热衰竭则与水盐代谢紊乱有关。排出大量低渗性汗液,又未能完全补偿而引起的热衰竭者称为脱水型热衰竭。特点是口渴、烦躁,但不出现痉挛。化验血钠偏高。尿钠正常,尿少且浓。由于出汗后仅补水而补盐不足而出现低血钠症者,为失盐性热衰竭,特征为无口渴感,血钠、尿钠均降低;有的患者也出现痛性痉挛,以腓肠肌处最为明显易误认为热痉挛,但其神经淡漠、昏厥、昏迷等精神神经症状突出。热衰竭病况较危重,不及时处理可发展为高热型中暑。治疗原则是脱水型者以补水(5%葡萄糖)为主;失盐性者则可输10%葡萄糖和生理盐水。并可口服十滴水、藿香正气丸等中成药。
  高热型中暑者体温调节发生障碍,大量出汗后汗腺衰竭而汗闭,加上中枢神经细胞受损引起中枢体温调节紊乱,导致体温恶性升高,所以高热、无汗、昏迷是高热型的三大特征。可先有先兆症状,1~2天后发病,亦可突然起病。要争分夺秒抢救才可能转危为安。治疗的原则是快速降温。同时注意维持良好的呼吸循环功能。快速降温应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尽快使体温降至40℃以下。在头顶部、枕部、双侧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上冰袋;反复用冰水或井水、加少量酒精或白酒,浇洒全身;擦拭按摩全身促进皮肤动脉性充血,还可进行扇风等有利散热的降温措施。必要时辅以氯丙嗪等药物降温。还可针刺治疗。当体温降至38.9~39℃后,再使用温和的方法使体温继续降至接近正常,并防止体温再度回升。高热型中暑要与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热性传染病鉴别。如乙型脑炎的发生季节、症状、体征与中暑很相似,但中暑病人很少出现颈项强直;产褥热一般无昏迷,若一时难以鉴别,唯一的办法是先行降温以观察后果。高热型中暑在体温迅速(20小时内)降至正常后,患者神志可逐渐清醒。
  预防  凡可能发生中暑的厂矿、在夏季之前要注意检查防暑工作的情况。有辐射源的车间,可加风扇或冷风以加快散热。夏季,对露天作业可调整劳动时间和作息制度,可实行“两早两晚一延长”(即上午早出工早收工,下午晚出工晚收工,延长午休时间);注意头部遮荫。饮用加盐饮料,含盐浓度以0.1~0.15%为宜。中国南方居民素有饮用凉茶的习惯,可就地取材,以莲藕叶、野菊花、白茅根、水杨梅、西瓜皮、冬瓜、苦瓜、绿豆煮水喝。深入宣传中暑常识,如破除产妇过分禁风保暖的旧习惯。教育广大群众懂得中暑的早期症状和急救知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