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保国寺大殿
释义 Baoguosi Dadian
保国寺大殿(卷名:建筑 园林 城市规划)
Main Hall of Baoguo Temple
  保国寺在浙江省宁波市西15公里的灵山,相传始建于东汉,原名灵山寺,唐末改今名,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现存建筑除大殿外均为清代建筑。大殿建于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和同时期的建筑相比,有其独特的手法和特点。
  


  大殿前现有石砌月台。殿身原面阔三间,宽11.9米,进深三间八椽,深13.35米,平面呈纵长方形,有檐柱12根,内柱4根,上覆单檐歇山顶。清乾隆时在殿前方和两侧加建下檐,使原有斗栱柱枋包在室内,形成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的现状。
  


  大殿的梁架属厅堂型构架,明间的左右两道梁架为“八架椽屋乳栿三椽栿用四柱”。大殿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三椽栿跨是敞廊,顶部装天花藻井;后部五椽进深为殿内,用三椽栿和乳栿分为两跨,与前部敞廊间原用格子门分隔,两侧和后檐用木骨泥墙封闭,今均不存。殿内梁架为彻上明造,不装天花。值得注意处是此殿构架在中跨三椽栿下用顺栿串,柱身作八瓣瓜楞形,敞廊阑额作月梁形,下用雀替,顶上装小斗八藻井,都是现存的最早实例。殿内侧面和背面阑额作直梁形,下加由额,中间有蜀柱。
  殿身斗栱用七铺作,用材21.5×14.5厘米,约当《营造法式》中规定的五等材。柱头和补间铺作均挑出二栱二昂。柱头铺作昂身长达两步架,后尾压在内柱斗栱之下,中部立蜀柱承托檩,作用如斜架。补间铺作在明间和山面前二间用两朵。柱头栌斗随柱身作八瓣圆形,补间栌斗四角凹入做海棠瓣状。藻井铺作用17×11.5厘米材(约当七等材)。
  此殿前为装藻井的敞廊,后为彻上明造的殿内,与福州华林寺大殿相同,是当时南方小殿的共同特点。长二跨的昂身和阑额下加由额蜀柱是唐代做法的遗存。瓜楞柱、月梁形阑额、雀替、八楞或海棠瓣状的栌斗等,则是新出现的装饰性处理手法,可见此殿是上承唐制下开宋风的建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