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保巴 |
释义 | Bao Ba 保巴(?~1311)(卷名:哲学) 中国元代哲学家。旧作保八,字公孟,号普庵。蒙古人(一说色目人),居于洛阳,籍贯未详。约于元初任侍郎,后官至尚书右丞。至大四年(1311)春,武宗崩,仁宗即位,罢尚书省,并与丞相脱虎脱、三宝奴、平章乐实、参政王罴同以“变乱旧章,流毒百姓”的罪名被杀。 保巴少好学,精易理。著作有《易源奥义》 1卷、《周易原旨》6卷、《系辞》2卷,统名《易体用》,《周易尚占》 3卷(已佚),此外,尚有《进太子笺》1 篇。清编《四库全书》时,将《系辞》并入《周易原旨》。 保巴在《易源奥义》中创立了自己的先天图式说。书中所绘 “树图” 标以根、干、支、气、形、质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等,以表示他所创造的宇宙演化万物的先天图式。他称“河图”为“先天图”,“八卦图”为“中天图”,“洛书图”为“后天图”。认为先天即太极,“比为根”;中天即人道,“比为干”;后天即地道,“比为支”。认为自根而干,自干而支末的“运化”过程,即是太极演化万物的逻辑过程。其先天图式论虽熔众说于一炉,自成体系,但多所附会。 保巴以太极为本原的宇宙本体论思想,多承宋儒,亦有创见。他认为阴阳二气在转化为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个“气变质成”的阶段。见解比较深刻。 保巴继承并发挥魏代王弼的“言不尽意”说,提出了“言不尽意,以心会心”的认识论观点和“寂则能感,定则能应”的感应“心法”。保巴既承认客观的“心”──太极之理可包罗万象,又认为主观的心可以感知一切事理,企图通过“以心会心”的认识途径和感应“心法”,调和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矛盾。 保巴对易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也有较重要的发挥。他认为“物极必返,道穷必变”是阴阳变化的实质,在一切事物中普遍存在。他又指出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天有阴阳,地有刚柔,人有仁义。保巴比较明确地表述了对立统一的思想。但他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保巴的哲学思想,远源王弼,近承宋儒,兼收并蓄,熔冶加工,自成一家之言,重在阐发易理,用于实际。他在《周易原旨》中提出的“君子体而用之”的命题,侧重发挥易学中的辩证观点,具体分析了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指明处理事物的方法。元代任士林在《易体用叙》中指出:“夫然则体之吾身;措之日用,而后简易之理得,此体用一书所由作也。”元代牟在跋中也讲道:“普庵传圣人之全经,以善其用于今日。”序文和跋,不仅指明了作者著书的宗旨,同时也肯定了他在易学研究中重视致用的学风。 保巴的学术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他曾奉诏为皇太子讲“易学”。到了明代,还有人以他的名义伪作《周易尚占》序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