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五行
释义 wuxing
五行(卷名:中国传统医学)
Five Evolutive Phases,Five Elements
  中国古代哲学中概括宇宙万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把宇宙万物看作是有统一结构的整体,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典型属性为五个基本范畴,以生克循环的动态系统为基本模式,阐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演化规律。中医学引用五行学说通过取象比类等方法将诸般人体结构和现象一一配属,借以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及病理演变,并指导医疗实践。
  五行之“行”古文作“(图)”,形似街衢道路,有通路和运行的意思。五行原始的说法曾称五材或六府(五材加“谷”)。“五行”一词最早载于《尚书·洪范》,文中介绍了夏禹洪范九畴,其第一项即是五行,文中所述“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概括了五行中每一行的物质属性和功能属性。至战国末年,齐人邹衍综合前人阴阳五行家言,提出“终始五德说”,受到统治者的欢迎,致使五行学说在战国秦汉之际成为各学术领域的指导思想,并渗入医学领域。
  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二是事物联系的五行法则,即生克乘侮。
  五行归类是将自然界和人体按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归纳概括为五大类。以自然界的季节和人体五脏为例,则春季和肝脏属木,夏季和心脏属火,长夏和脾脏属土,秋季和肺脏属金,冬季和肾脏属水。
  五行法则即以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法则,是探索和阐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事物之间的平衡、不平衡乃至复归平衡的过程和方式。
  五行的相生是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即“母”与“子”的关系;相克是指一行对另一行具有克胜和制约的作用(见图)。相生相克意味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人体的生理平衡,属于正常现象。其规律是“比相生,间相胜”。即五行以木、火、土、金、水之序首尾相连,生克不已。其相邻的各行之间为相生关系,相间的各行之间为相克关系。因此五行相生之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之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每一行都同时具有我生、生我、我克、克我四方面的联系。以木为例:我生者为火,生我者为水,我克者为土,克我者为金。相生和相克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在相生之中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没有克就没有事物的协调与变化。因此张景岳《类经图翼》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反常现象。乘,有乘虚侵袭的意思;侮,有恃强凌弱的意思,因其强故能反克。相乘和相侮往往同时出现,当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时,一方面它可因亢而无制,加倍地乘袭我克一行,使其更加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凭借强势,反侮克我一行。例如木过于强盛,则可以加倍地克制土,称为“木乘土”;也可以反克金,称为“木侮金”。当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虚弱时,则克我一行可相对地加强对它的克制力量,使其更加不足;而我克一行,则可以乘虚进行反克。如木虚时,则金可来乘之,称为“木虚金乘”;而土可来反侮,称为“木虚土侮”。五行乘侮的法则打破了相克的单向关系,揭示了反常情况下五行相克力量的改变、失衡以及复归平衡的原理。应当说明,五行的协调平衡总是相对的,随着五行之间的盛衰盈虚而不断产生“亢则害,承乃制”的变化。由于五行盛衰盈虚是事物运动发展的结果,因此亢的现象是必然存在的,问题在于亢到什么程度,以及是否有所制约,如果是亢而有制,那么仍属五行之间的相克现象;如果是亢而失制,机体暂时丧失或降低了互相制约的调节作用,则需要用医药来帮助恢复其制约的能力。
  在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就是以五行归类的方法以及生克乘侮、亢害承制的变化规律,具体地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临床医疗实践。中医学的藏象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以五脏为中心的学说。五行配五脏曾有四五种不同的配法,后来才确定为现在通行的配属法,即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赋予五脏及其类属以五行的特性。如木性可曲可直,枝叶条达,有生发的特性,而肝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功能,故以肝属木。火性温热炎上,心阳有温煦之功,故以心属火。土性敦厚,能生化万物,脾能运化水谷精微,营养脏腑肢骸,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金性清肃收敛,而肺清肃之性,以肃降为顺,故以肺属金。水性润下,有寒润、趋下、闭藏之性,肾有藏精主水之功,故以肾属水。又以五脏为中心,将其与五官、五体、五志、五声等人体组织器官和生理功能联系起来。进而将自然界的事物也按五行的性质,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归纳为五方、五季、五色、五味、五音等。将这些不同的事物用五行与五脏及其类属联接起来,使人得以较全面地把握自然界运动和生命运动的变化规律,以此来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从而指导临床实践(见表)。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木一类事物的看法,认为东方能生风气,风能使木气旺盛,木能生酸味,酸能滋养肝脏,肝气又能滋养于筋,关联于目,在五色为苍(青),在五音为角,在五声为呼,在情志的变动则为怒等,其余四行以此类推。
  人体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而是互相联系着的。根据五行学说,五脏之间既有相互资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①用五脏相生说明脏腑之间的联系。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说明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说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说明脾主益气的功能正常,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才能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正常宣肃;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说明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的功能;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说明肾精可以化生肝血,以助肝藏血功能的正常发挥。②用五脏相克说明脏腑之间的联系。如水克火,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火克金,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金克木,肺气清肃可抑制肝阳的上亢;木克土,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土克水,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③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生理联系。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不至于虚损;又能克制他脏,使其不致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他脏之气虚损,又可由本脏之气补充。如肝木之气,其虚,则有肾水生之;其亢,则有肺金克之;心火之气不足,肝木可生之;脾土之气过亢,肝木可克之。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


  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响。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为传变。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方面。①母病及子(又称母虚累子):指疾病的传变由母脏传及子脏。如水不涵木,即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其临床表现在肾,则为肾阴不足,多见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等;在肝,则为肝之阴血不足,多见眩晕、肢体麻木等。由于母病传子,生气不绝,一般病情较轻。②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指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及母脏。如心肝火旺,由心火亢盛引动肝火亢盛。其心火盛则出现心烦或狂躁谵语,口舌生疮;肝火盛则出现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由于子病传母为逆,病势较重。
  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①相乘,指相克太过为病。如木亢乘土,由于肝气横逆,疏泄太过,影响及脾,导致消化机能紊乱。肝气横逆则出现眩晕头痛、烦躁易怒、胸闷胁痛等;脾胃被乘则出现脘腹胀痛、嗳气吐酸、纳呆、吐泻等。病邪从相克方面传来,侵犯被克脏器,因脏气本已相制,一般病情较重。②相侮,指反克为害。如木火刑金(木侮金),由于肝火亢盛,影响肺金清肃。出现胸胁疼痛、口苦、烦躁易怒、脉弦数等肝火过亢之证;又有咳嗽咯痰,甚或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候。病邪从被克脏器传来,生理上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其病较轻。
  五行学说之所以能用于诊断,是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有诸内,必形诸外。当内脏有病时,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使其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方面的异常变化。由于五脏与五色、五声、五味等都以五行分类归属,因此在临床诊断疾病时可以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得材料,根据五行所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来推断病情。例如,可以用五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的病变或他脏的传变。以面见青色,胁痛,吞酸,脉弦为诊断肝病的依据;如脾虚病人,面部发青为木来乘土等。也可以用脉与色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肝病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若不得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即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
  五行学说在治疗上的应用十分广泛,适用于药物治疗、针灸及精神疗法等各个方面。具体用法:首先是运用子母相及和乘侮规律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以控制疾病的传变。由于五脏之间互相关联,此脏受病可波及他脏,他脏有病也可波及此脏。例如肝脏有病可影响心肺脾肾,心肺脾肾有病也可影响肝脏。治疗时除对肝脏进行调理外,还应根据生克乘侮规律调整其他脏腑的太过或不及,控制其传变,使机体归于平复。例如肝气太过,木亢则能乘土,此时一方面应疏泄肝气,另一方面应考虑健其脾胃,以防传变。脾胃不伤,则病不能传,易于痊愈。其次是确定治疗原则。根据相生规律治疗疾病,其基本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所谓补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如肾阴不足以滋养肝木而致水不涵木,治疗时不惟治肝,亦应兼补肾阴之虚。所谓泻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如心肝火盛,木火同亢,采用泻心火的办法以助泻肝火。此外,单纯子病,久不复元时,也可通过补母以加强相生的力量。根据相克规律治疗疾病,其原则是“抑强扶弱”,侧重在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如木土不和,因木亢者,宜抑肝、平肝;因土壅者,宜运脾、健脾;因木虚者,宜和肝、温肝;因土虚者,宜补脾、益脾。临床上常见的应用五行生克规律制订的治疗原则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等。
  在针灸方面,临床上是将手足十二经脉中四肢末端的井、荥、输、经、合五种穴位分属木、火、土、金、水五行,根据病情及五行生克规律选穴治疗。如木土不和,可以泻肝经的井穴大敦(木穴),补脾经的输穴太白(土穴)等。精神疗法则是根据五志配属五脏的原理,利用情志的相互制约以达到治疗目的。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虽各有特点,但它们是互相补充、彼此印证的。五行概念不仅仅是指五类事物及其属性,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五类事物内部阴阳两气的运行变化。因此,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在实际运用中,论阴阳往往联系五行,言五行则必及阴阳。如五脏分属五行,而脏腑又分阴阳,五脏也有阴阳。因此,在讨论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时,必须把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正确认识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见阴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