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正统神学 |
释义 | xinzhengtong shenxue 新正统神学(卷名:宗教) Neo-orthodoxy 现代基督教新教神学思潮之一。反对自由主义神学,主张回归于宗教改革时期的正统神学。由巴特和布鲁内尔等倡导。在欧洲又称危机神学或辩证神学。所谓危机包括三重含义:①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基督教面临着一个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世界;②指自由主义神学已将基督教神学引入危境,亟需一种新神学作为转机;③从希腊文Krisis(原意为审判)而来,指世人在上帝面前受审时可因信而改变其地位,与神和好。所谓辩证,是因巴特等在论证神学命题时,时常不可避免地触及既是又非、既肯定又否定等互相矛盾的问题,故也称悖论神学。20世纪20~30年代盛行于欧洲,后传至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取代了自由主义神学在新教神学中的主导地位。50年代以来影响逐渐减弱。 1915年前后瑞士的巴特、布鲁内尔、杜尔尼生以及德国的哥嘎尔登等神学家因对当时盛行于欧洲的自由主义神学不满,曾讨论进行驳斥。1919年巴特发表《罗马书注释》(1922年又出修订版),后被称为新正统神学的宣言。书中驳斥自由主义神学的自然启示论、上帝内在论和人本主义倾向;强调上帝与人的绝对差异,上帝的至高权威,人的有限性和罪性;认为人性完全败坏,无力为善自救,只有依靠上帝的恩典才能称义蒙救。主张向保罗、奥古斯丁乃至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复归,恢复基督教神学的正统。1936年他开始撰述《教会教义学》,系统地阐述其神学思想,至临终时完成4卷12册(英译本分13册)。书中若干论点较其早期的极端主张稍有缓和,被认为是新正统神学的经典著作。1934年巴特曾和布鲁内尔在自然神学问题上发生争论。后者认为世人能凭理性在有限程度内从自然界认识上帝。巴特断然否定神人之间有任何“接触点”,强调一切关于上帝的知识只能来自启示,即圣经中的“上帝之道(或话)。”因此,巴特的神学又称上帝之道神学。30年代末布鲁内尔到美国讲学,成为新正统神学在美国的传播者,其著作译成英语较巴特的著作为早。 新正统神学在美国的主要代表是尼勃尔和蒂利希。尼勃尔也重视人的罪性之说和社会伦理问题,但反对传统神学关于原罪来自亚当违背上帝之命的解释,而主张罪的根源是追求享乐和骄傲,即不承认人的有限性。他认为,人的这种罪性表现在社会关系上而使社会不能在道德意义上进行改革。人的罪性不是由不道德的社会造成,而是造成社会不道德之因。但他认为基督的伦理教训不可能在人世间完全实行,是“不可能的可能”,基督徒必须做个“永远革命者”。因此他反对自己曾经竭力宣传过的自由主义神学和社会福音的“盲目乐观主义”。其终极论也异于传统的末世论。他认为上帝国只能在“超历史”中实现。蒂利希则大量运用哲学概念阐述其神学观点。他常用“焦虑”和“存有”等存在主义词汇来解释罪与救恩。他强调路德的“抗议者原则”,即因信称义和一切信徒都是祭司,反对一切偶像。他将一切被绝对化的人为的东西,包括社会理想、宗教信条、组织、仪礼等都称为偶像,认为唯有上帝是神圣的。在这个意义上他被认为属于新正统派,但他在欧洲又常被看作是一位自由主义神学家。他自己有时也幽默地自称是“最后的自由主义者”,“站在自由主义与新正统的分界线上”。 新正统神学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学派团体,其代表人物的观点只是在指责所谓自由主义神学的“天真乐观主义”上相同。他们的神学体系并不统一。他们对宗教改革倡导者所强调的上帝至上、人的罪性和完全败坏、必须依赖恩典等原则,保持一致,但各人的具体理解和侧重又有不同。此外,新正统神学家们并非从基要主义角度来反对自由主义神学。他们都不接受圣经文字无讹论,而是放手使用圣经考证学的成果,并抛弃对原罪、预定、末世等教义的传统解释。所以他们被称之为“新”,因而也受到基要派和旧正统派的反对。50年代末以来,新正统神学影响渐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