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H • huánɡ • 黄
词条 | 黄册 |
释义 | 黄册 黄册(huánɡ cè) 明清为征派赋役编造的户口簿册。因送往户部的户口簿册封面为黄色,故称。一说初生的婴儿为黄,黄代表人口。《明史·食货志一》:“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 出处:语词卷 • H • huánɡ • 黄 黄册 亦称“赋役黄册”。指记录土地、人丁和赋役的册籍档案。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民、军、匠三类职业划定户籍。始于明初,《明史·食货志》:“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册凡四,一上户部,其三布政司、府、县各存一焉。上户部者,册面黄纸,故谓之黄册。”其余三份因封面为青色,故称青册。赋役黄册有时也与登记土地田亩状况的鱼鳞图册统称黄册。明代规定每十年一造,造册前由户部将册籍格式颁布全国,责令各地官府按格式编造。清初沿用。康熙七年(1668年)规定每五年一造“丁口增减册”后,黄册渐废。 出处:文化、新闻出版卷 • 档案 • 中国文书与档案史 • 文书与档案的名称 黄册 明清为征派赋役编造的户口簿册。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命各州县分“里”(一百十户为一里)编造以户为主,详列丁口、田产以及应负赋役的簿册四份,分存各级政府,作征收赋役根据。命名用意,一说男女始生为黄,黄代表人口;一说因送户部的簿册封面为黄色。每十年编订一次。清康熙七年(1668年)因每五年造送丁口增减册,停造黄册。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取消五年编审户口一次的规定。 出处:经济卷 • 经济史 • 中国经济史 • 财政与赋役 黄册 ❶文书名。上行文。原为明代进呈文书之一,主要应用在赋役方面。清代沿称,应用范围更广。凡因事缮造文册随题本进呈御览者,因其册之封面概用黄色,统称黄册。如河工报销及各处营建工程绘图缮册,各处钱粮报销及朝审、秋审之缮册,乡试、会试之试录等等及随本奏折。主要用途,仍在经济方面。 ❷清代宗人府户籍簿。其制,载入宗室者称黄册,载入觉罗者称红册。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黄册 明清为征派赋役编造的户口簿册。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命各州县分“里”(一百十户为一里)编造以户为主,详列丁口、田产以及应负赋役的簿册四份,分存各级政府,作征收赋役根据。命名用意,一说男女始生为黄,黄代表人口;一说因送户部的簿册封面为黄色,故称黄册。每十年编订一次,与洪武二十年以丈量土地为基础的鱼鳞册,合为明代赋役制度的主要根据。清康熙七年(1668年)因每五年造送丁口增减册,停造黄册。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取消五年编审户口一次的规定。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制度 • 中国政治制度 • 古 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