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哲学卷 • 伦 理 学 • 中国伦理思想史
词条 | 才性之辩 |
释义 | 才性之辩 才性之辩 魏晋关于人的才能与德行、素质关系的争论。源于先秦诸子,儒家主张以德为主,墨家才德并重,法家重才轻德,道家才德兼黜。汉代选才,侧重人的道德品质。汉末,用人重才成为风气。曹操主张“唯才是举”。魏晋时期,有“才性四本”的辩难。《世说新语·文学》注引《魏志》:“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才性同”“才性异”涉及才能与道德品质的关系,“才性合”“才性离”涉及人的才能与天赋素质的关系。 出处:哲学卷 • 伦 理 学 • 中国伦理思想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