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才性论
释义
才性论
才性论  中国古代关于人的才能与道德品性、天赋素质关系的论争。通常是指魏晋时期的论辩。才,通常指才能,但亦有指材质;性,一指道德品性,一指天赋素质。才性之辩,源于先秦。就道德与才能之辩言,儒家与墨家均主德才并重,而儒家偏于重德;法家重才轻德;道家则才德并黜。就道德、才能与天赋素质之辩言,孟子认为人的材质是人的四善端,人若为不善“非才之罪也”,而是“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指出人的道德、才能与人的天赋素质有别。汉代行察举制,“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汉书·董仲舒传》),始开评鉴德才风气,至东汉尤盛,然衡人偏重道德。汉末动乱,用人重才,曹操始倡“唯才是举”。魏晋时期行九品中正制,推动才性之辩成为玄学清谈核心命题,以评鉴人物,品定高下。据《世说新语·文学》注引《魏志》,主要有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四说,傅嘏、钟会、李丰、王广分别为代表人物。才性同、异之辩主要涉及人的才能与德性关系,主才性同者认为德、才不能分开,主才性异者认为才重于德甚至可弃德不论;才性合、离之辩主要涉及人的才能与天赋素质关系,主才性合者认为性之高下决定才之大小,主才性离者认为才与性并无关系。对深化认识人的才能与道德、才能与气质、才能与性格、禀赋与教育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三国刘劭《人物志》是为代表作。宋代学者张载、程颐、朱熹等将人性区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以为“天地之性”无不善,“气质之性”则有善有不善,而将才归入“气质之性”。清人颜元、戴震则主张才性统一,才是性的表现和功能。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说、概念、术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3:5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