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参〔參、cān  ❶参与;加入。如:参军;参战。《后汉书·郎传》:“每有选用,辄参之掾属。”
  ❷旧时下级晋谒上级之称。如:参见;参谒。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下见上谓之参,盖始于战国时也。”
  ❸弹劾。如:参劾;奏参。
  ❹检验。《荀子·解蔽》:“参稽治乱而通其度。”
  ❺通“骖”。见“参乘”。
  另见càn,cēn,sān,sǎn,shēn。
出处:语词卷 • C • cān • 参
参〔參、càn  通“掺”。击鼓三次。见“渔阳参挝”。   另见cān,cēn,sān,sǎn,shēn。
出处:语词卷 • C • càn • 参
参〔參、cēn  见“参差”。   另见cān,càn,sān,sǎn,shēn。
出处:语词卷 • C • cēn • 参
参〔參、sān  ❶同“叁(三)”。《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淮南子·要略》:“欲一言而寤,则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则贱物而贵身;欲参言而究,则外物而反情。”
  ❷对立结合而成的统一物。《墨经·经上》:“直,参也。”意谓“直”如三点成一线。张载《易说·系辞上》:“极是谓天参。数虽三,其实一也,象成而未形也。”认为太极为一,内含两(阴阳),称“天参”(天然的三)。参所含的两(阴阳)和解而统一,故在形体上仍然为一,又称“参一”。
  另见cān,càn,cēn,sǎn,shēn。
出处:语词卷 • S • sān • 参
参〔參、sǎn  通“糁”。参杂;不纯。《仪礼·大射》:“以狸步……参七十。”郑玄注:“参,读为糁;糁,杂也。”  另见cān,càn,cēn,sān,shēn。
出处:语词卷 • S • sǎn • 参
shēn  ㊀〔參、〕星名。二十八宿之一。《诗·召南·小星》:“嘒彼小星,维参与昴。”陆德明释文:“参,所林反,星名也。”  ㊁〔參、、葠、蓡〕参类植物的统称。如:人参、党参、西洋参等。  另见cān,càn,cēn,sān,sǎn。
出处:语词卷 • S • shēn • 参
  佛教禅宗仪式。禅宗把参见主持以求开示称“参”。《百丈清规》卷二:“凡集众开示谓之参。”有“朝参”、“晚参”等。
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礼仪、节日等
  训诂学术语。亦作“见”。建议读者参阅其他材料或内容。如《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杨伯峻注:“经称郑伯,传称公者,公是诸侯之通称,无分于公、侯、伯、子、男。参见张应昌《春秋属辞辨例》。”
出处:语言学卷 • 训诂学
  对立结合而成的统一物。《墨经·经上》:“直,参也。”意谓“直”如三点成一线。北宋张载《易说·系辞上》:“极是谓天参。数虽三,其实一也,象成而未形也。”认为太极为一,内含两(阴阳),称“天参”(天然的三)。参所含的两(阴阳)和解而统一,故在形体上仍然为一,又称“参一”。这种三一思想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表述。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5: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