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C • cān • 参
词条 | 参知政事 |
释义 | 参知政事 参知政事(cān zhī zhènɡ shì) 官名。宋初以资望较浅之官员与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议朝政,掌副宰相事,但不正式除授,称参知政事。元丰改制时废。南宋恢复。元代行中书省亦设参知政事,为行省的副长官。 出处:语词卷 • C • cān • 参 参知政事 官名。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以尚书左丞刘洎为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其后,非三省长官而加此衔者为宰相。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置为副宰相,辅助宰相处理政事。元丰改制时废。南宋恢复。辽中书省置。西夏亦置。金尚书省置,与左、右丞合称为执政官。元代行中书省亦设参知政事,为行省副长官。明初沿置于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废。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参知政事 官名。简称参政,为副宰相的称谓。唐制,以三省长官:尚书令、左右仆射;待中;中书令为宰相。他官参与国政者,常以“参知政事”各议政,位次宰相。宋初沿置,参知政事与宰相、枢密使及副使,合称“宰执”,为中央最高政务官。北宋元丰改制时废。南宋恢复。元代行中书省亦设此职,为行省副长官。明废。清常沿旧名,以协办大学士为“参政”者,但为虚衔,与唐宋制不同。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制度 • 中国政治制度 • 古 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