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清代作家
词条 | 龚自珍 |
释义 |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 清学者、文学家。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十九年,辞官归。学务博览,为嘉、道间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重要人物。主张道、学、治三者不可分割,开知识界“慷慨论天下事”之风。在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时,建议加强战备,不与英国妥协。主张“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强调改革的必然性。晚年受佛教天台宗影响较深。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爱国热情,对后人有很大影响。文奥博纵横,诗词瑰丽奇肆,皆自成一家。有《定庵文集》等,今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清代作家 龚自珍(1792—1841) 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早年受学于外祖父段玉裁,后入国子监,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官礼部主事。为学务博览,为嘉道间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重要人物。主张道、学、治三者不可分割,开知识界“慷慨论天下事”之风。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时,建议加强战备,不与英国妥协。哲学观点上持“性无善无不善”说,反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主张“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强调改革的必然性。晚年受佛教天台宗影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强烈呼吁欲变“衰世”为“治世”必须广开求才育才之路,以克服“左无才相,右无才吏,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商”的落后状况。对后来思想界有相当影响。代表作有《尊隐》、《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为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词瑰丽奇肆,称为“龚派”。有《定盦文集》等,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龚自珍(1792—1841) 清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治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主张把农业中的全体社会成员分成大宗、小宗、群宗和闲民四个等级,大宗占有土地百亩,小宗、群宗占有土地二十五亩,闲民作为前三个等级的佃农。企图用封建宗法关系来维护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严重的抑商思想。著有《定盦文集》等,今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出处:经济卷 • 经济思想史 • 中国经济思想史 • 人物 龚自珍(1792—1841) 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原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心理学思想主要有:(1) 在认知过程方面,区分了知与觉。认为“知”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知”的对象和道理是可见可言的,通过后天努力学习思考可获得。“觉”是主观认识能力,是不可见不可言的思维活动,是天赋的能力。(2) 主张宥情说,反对把情欲视为万恶之源而加以压制的观点,主张对人的情感与意欲持宽宥的态度。(3) 继承告子“生之谓性”、“性无善无不善”的人性论,主张性无善恶论,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者”。主要著作有《定盦文集》,后人编为《龚自珍全集》。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人物 龚自珍(1792—1841) 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治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学务博览,为嘉道间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重要人物。主张道、学、治三者不可分割,开知识界“慷慨论天下事”之风。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时,建议加强战备,不与英国妥协。主张“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强调改革的必然性。认为社会内部的自我改革,比外来力量的强制变动要好得多:“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晚年受佛教天台宗影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爱国热情。对后来思想界有相当影响。代表作有《尊隐》、《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病梅馆记》等及《己亥杂诗》等。为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词瑰丽奇肆,有“龚派”之称。有《定盦文集》等,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家、政治思想家及学者 龚自珍(1792—1841) 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早年从外祖父段玉裁学文字学,研讨经学、史学。目睹社会危机四伏,乃究心于经世致用之学,为嘉道间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重要人物。主张道、学、治三者不可分割,开知识界“慷慨论天下事”之风。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时,建议加强战备,不与英国妥协。哲学观点上持“性无善无不善”说,反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主张“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强调改革的必然性。晚年受佛教天台宗影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对后来思想界有相当影响。学术上反对单纯考据。代表作有《尊隐》、《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病梅馆记》及《己亥杂诗》等。为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词瑰丽奇肆,称为“龚派”。有《定盦文集》等,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近代史 • 人物 龚自珍(1792—1841) 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治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学务博览,为嘉道间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重要人物。主张道、学、治三者不可分割,开知识界“慷慨论天下事”之风。林则徐(1785—1850)赴广东查禁鸦片时,建议加强战备,不与英国妥协。哲学上持“性无善无不善”说,反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主张“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强调改革的必然性。晚年受佛教天台宗影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爱国热情。对后来思想界有相当影响。代表作有《尊隐》《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病梅馆记》等及《己亥杂诗》等。为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词瑰丽奇肆,有“龚派”之称。有《定盦文集》等,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