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Y • yánɡ • 扬
词条 | 扬州 |
释义 | 扬州 扬州(yánɡ zhōu) 古“九州”之一。《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周礼·职方》:“东南曰扬州。”《尔雅·释地》:“江南曰扬州。”“淮”指淮水,“海”指东海,“江”指长江。 出处:语词卷 • Y • yánɡ • 扬 扬州 ⑴ 古“九州”之一。《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尔雅·释地》:“江南曰扬州。”淮指淮水,海指东海,江指长江。 ⑵ 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英山、黄梅、武穴,河南固始、商城等市县地。东汉治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移寿春(今寿县)、合肥(今合肥市西北)。三国魏、吴各置扬州:魏治寿春;吴治建业(今南京市)。西晋灭吴后复合,治建邺(建业改名)。后辖境渐小。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于石头城(今南京市清凉山)置蒋州。唐初改蒋州为扬州,乾元初为升州。 ⑶ 隋开皇九年改吴州置,治江都(今扬州市)。唐辖今江苏南京市六合区和扬州、泰州、江都、高邮、兴化、泰兴、海安、如皋、姜堰及安徽天长等市区县地。元改路,元末朱元璋改府。清辖今江苏宝应以南、长江以北、东台市以西、仪征市以东地。当运河交通冲要。唐时为对外贸易海港之一,经济、文化繁荣,有“扬一益二”之称。明、清时为两淮盐运中心。 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政 区 • 州 扬州 市名。在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面积6634平方千米。人口463万。辖邗江、广陵、江都三区和宝应县,代管仪征、高邮二市。市人民政府驻邗江区。战国时为广陵邑。西汉为广陵国,东汉为广陵郡治。南朝宋置南兖州,北周改吴州。隋为扬州治,元以后为扬州路、府治。1949年析江都县城区置扬州市。1949—1952年曾为苏北行署区驻地。1983年升设地级市。地处江淮平原,京杭运河、通扬运河、新通扬运河流贯。农产稻、小麦、油菜籽、棉花、蚕茧等,花卉及水产养殖业发达。为江苏省中部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属长三角经济区和城市群。自古为淮盐总汇,商业发达。工业有机械、化学、电子、造船、汽车、纺织、食品。以产酱菜、玉器、漆器、绒绢纸花著称。宁启铁路及沪陕、新扬、启扬、扬溧等高速公路经此。市境南部建有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有扬州大学。名胜古迹有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何园、天宁寺、史可法祠墓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出处:中国地理卷 • 中国地理 • 政区地理 • 江苏省 • 省、市、县(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