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dch/16_1480409147_282/pic/jpeg/rId20.jpeg)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宋辽金作家
词条 | 王安石 |
释义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初知鄞县,修筑堤堰,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出息还官,有治绩。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提点江东刑狱,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未被采纳。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上《本朝百年无事劄子》,陈述北宋开国至今各项制度弊端,阐明必须改革,与神宗意合。熙宁二年(1069年),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反对者众多,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初封舒国公,再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散文雄健峭拔,长于议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成就尤高,早年多指陈时事,直抒胸臆,辞气激烈;晚年多写退隐情怀及山水景致,诗意圆融精美。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其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老子注》等。诗有宋李壁注。 ![]()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宋辽金作家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修筑堤堰,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出息还官,有治绩。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主张变法,未被采纳。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上《本朝百年无事劄子》,陈述北宋开国至今各项制度弊端,阐明必须改革,与神宗意合。熙宁二年(1069年)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陆续推行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免役、市易、方田均税以及置将、保甲、保马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因反对派强烈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其主张时称“新学”。出于造就励精图治的实用人才和良吏,提出“教之”(教育)、“养之”(管理)、“取之”(选拔)、“任之”(任用)的完整方案。主持“熙宁兴学”,改革太学,创建“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学生据平时学业表现和考试成绩,逐级递升,上舍生优等者可免科举考试直接授官,以期增加对学生的鞭策,强化学校教育功能,弱化科举对教育的制约;恢复与发展州县学校;恢复与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改革学校教育内容,强调应用,主持重新训释《诗》、《书》、《周礼》,编成《三经新义》作为官定经学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改革科举,废明经诸科,进士考试罢诗赋、帖经、墨义,试经义、论、策。对后代学校产生重要影响。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曾推行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等新法。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强调抑兼并,打击、限制“大农”、“富工”、“豪贾”对农民和城市平民的土地兼并,以及高利贷等形式的剥削。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出处:经济卷 • 经济思想史 • 中国经济思想史 • 人物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修筑堤堰,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出息还官,有治绩。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未被采纳。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上《本朝百年无事劄子》,陈述北宋开国至今各项制度弊端,阐明必须改革,与神宗意合。熙宁二年(1069年),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宋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未被采纳。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陈述北宋开国至今各项制度弊端,阐明必须改革,与神宗意合。熙宁二年(1069年),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陆续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心理学思想散见于《礼乐论》、《原性》、《性情》、《性说》、《洪范传》、《伤仲永》等文中,主要有:(1) 在形神观方面,主张形者有生之本,即形体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心理是形体活动的结果。(2) 在心物观方面,肯定心理活动必须反映客观事物,而客观事物乃是心理活动的源泉。(3) 在认知方面,指出认知过程由视听和思维两阶段构成,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结合的结果。视听感知与思维的关系是:视听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又可以支配视听。(4) 在情欲心理方面,提出性情合一说,即认为性和情的关系乃是内与外、静与动、本与用的关系。在对待情欲的态度方面,主张去情却欲说。(5) 在智能观上,主张人的智能乃“受之天”、“得乎天”与“受之人”、“得乎人”相结合的结果,并重视对人才的培养。(6) 在人性论方面,主张人的本性是无善恶的,重视“习”在善恶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著作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人物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修筑堤堰,兴修水利,货谷与民,出息还官,有治绩。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未被采纳。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陈述北宋开国至今各项制度弊端,阐明必须改革,与神宗意合。熙宁二年(1069年),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后因受司马光为首旧党的强烈反对,新政被废。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世界观上主张万物与人皆处于新陈代谢的变化中:“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提出“有变以趣时,而后可治也”(《王文公文集·洪范传》)。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改易更革”论。认为“改易更革”是挽救危机的基本出路,提出行改革要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决心,并对改革的范围、形式、内容和时机进行系统的阐述。把改革限定于礼乐刑政等具体制度与规范内,等级制度与纲常伦理是不应改易的。明法度、建贤才、精理财系变法的主要精神。“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上时政书》)。“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上皇帝万言书》)。其学说后人称为荆公新学。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著作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王文公文集》、《周官新义》等。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家、政治思想家及学者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修筑堤堰,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出息还官,有治绩。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未被采纳。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陈述北宋开国至今各项制度弊端,阐明必须改革,与神宗意合。熙宁二年(1069年),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后两度被罢。崇尚法制,变法革新。创立度支、户部、盐铁条例等三司,统一管理全国财政赋税。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改革科举制度。积极编纂各种法典,亲自编定《熙宁详定编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出处:法学卷 • 中国法律史 • 人物著作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修筑堤堰,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出息还官,有治绩。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未被采纳。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上《本朝百年无事劄子》,陈述北宋开国至今各项制度弊端,阐明必须改革,与神宗意合。熙宁二年(1069年),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哲学上认为“气”生成“五行”,构成万物;变化的原因是事物“皆各有耦”。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