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明代作家
词条 | 王廷相 |
释义 |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 明文学家、学者。字子衡,号浚川,河南仪封(今兰考东)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忤刘瑾,谪亳州判官。迁御史,出按陕西,被诬遭贬。后累迁左都御史、兵部尚书。隆庆间谥肃敏。论学颇与宋儒有异,为自居正统者视为乖僻,于王守仁“致良知”学说亦有批驳。工诗文,与李梦阳等倡导复古,为“前七子”之一,虽存摹拟之迹而不乏才情。有《王氏家藏集》、《内台集》。今人辑有《王廷相集》。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明代作家 王廷相(1474—1544) 明代哲学家、文学家。字子衡,号浚川,又号平厓。仪封(今河南兰考东)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批判朱熹“理先于气”之说。认为“天地未生,只有元气”。指出“理根于气,不能独存也”,“气有聚散,无息灭”。还认为“性之有无缘于气之聚散”,也没有离“气”而独立的“性”,对宋儒把“性”分为先天的“本然之性”和后天的“气质之性”的见解,提出了修正。提出“凡人之性成于习”的观点,认为四面八方之人其性不同,是因教化差异所致,“生也,性也,道也,皆天命也,无教则不能成”(《雅述上》)。为学主“思”、“见闻”和“接习”(实行)并重,提出“思与闻见之会”和“知行兼举”,并提出“动静交相养”的修养论,反对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对天文、音律和农学都有研究。诗文尚摹拟,提倡复古,与李梦阳、何景明等并称“前七子”。著作有《雅述》、《慎言》等,编入《王氏家藏集》。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王廷相(1474—1544) 明河南仪封(今兰考东)人,字子衡,号浚川、平厓。弘治进士,选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正德初忤刘瑾等,屡被贬。嘉靖十二年(1533年)以镇压四川芒部起义功擢左都御史,次年加兵部尚书,仍掌都察院事,提督团营。二十年,因武定侯郭勋案牵连被黜为民。博学好议论,认为“天地未生,只有元气”(《雅述》)。指出“理根于气,不能独存也”,“气有聚散,无息灭”。批判了朱熹“理先于气”的说法。还认为“性之有无缘于气之聚散”,也没有离“气”而独立的“性”,对宋儒把“性”分为先天的“本然之性”和后天的“气质之性”的见解,提出了修正。为学主“思”、“见闻”和“接习”(实行)并重,提出“知行兼举”,反对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对天文、音律和农学都有研究。诗文尚摹拟,提倡复古。著有《雅述》、《慎言》等,收入《王氏家藏集》。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明 王廷相(1474—1544) 明代哲学家、文学家。字子衡,别号平匿,又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东)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心理学思想主要有:(1) 主张气成形体而具神识的形神观与动者缘外而起的心物观。(2) 研究认知产生的条件,提出认知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感知、思虑和熟习。(3) 提出七种情欲理论(物我统一说、景象定位说、中节说、同欲说、多途说、寡欲说、养心说)。(4) 重视人的才与智。(5) 在性习方面提出性气相资、有生则有性、性之善与不善、人之性成于习四个相互联系的命题。主要著作有《王氏家藏集》。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人物 王廷相(1474—1544) 明哲学家、文学家。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认为“天地未生,只有元气”(《雅述》)。指出“理根于气,不能独存也”,“气有聚散,无息灭”。批判了朱熹“理先于气”的说法。还认为“性之有无缘于气之聚散”,也没有离“气”而独立的“性”,对宋儒把“性”分为先天的“本然之性”和后天的“气质之性”的见解,提出了修正。为学主“思”“见闻”和“接习”(实行)并重,提出“知行兼举”,反对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对天文、音律和农学都有研究。诗文尚摹拟,提倡复古,与李梦阳(1473—1530)、何景明(1483—1521)等并称“前七子”。著作有《雅述》《慎言》等,编入《王氏家藏集》。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