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梁 梁( liánɡ) ㊀ ❶桥。如:桥梁;津梁。《诗·大雅·大明》:“造舟为梁。”嵇康《琴赋》:“乃相与登飞梁。” ❷水中筑堰像桥梁一样的捕鱼设置。《诗·邶风·谷风》:“毋逝我梁。” ❸身体或物体上居中拱起或成弧形的部分。如:鼻梁;车梁。 ❹古国名。嬴姓。在今陕西韩城南。公元前641年灭于秦,秦改称少梁。战国时又改称夏阳。 ❺即魏。公元前361年,一说为前364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魏也称为梁。 ❻朝代名。南朝之一。公元502年萧衍代齐称帝,国号梁,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也称萧梁。疆域初同齐后期,一度乘北魏衰乱向北有所扩展。侯景乱后丧失殆半,长江以北沦于北齐,巴蜀沦于西魏,弃云贵高原于土著民族,后又失襄樊一带于西魏,失荆州一带于西魏的附庸后梁。557年为陈所代。共历四帝,五十六年。 ❼姓。 ㊁〔樑〕主要承受与轴不平行荷载的长条形构件。梁轴一般为水平,如桥梁中的行车道梁、屋面梁、楼板梁等。一般用木、钢筋混凝土、钢材等制成。出处:语词卷 • L • liánɡ • 梁 梁 古国名。(1)嬴姓。在今陕西韩城南。公元前641年灭于秦,秦改称“少梁”。战国时又改称“夏阳”。(2)公元前361年,一说为前364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从此魏也称为“梁”。详“魏(2)”(5页)。出处:中国古代史 • 古部落、古国、朝代 梁 朝代名。南朝之一。公元502年萧衍代齐称帝,国号梁,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亦称“南梁”、“萧梁”。疆域初同齐后期,一度乘北魏衰乱向北有所扩展。侯景乱后丧失殆半,长江以北沦于北齐,巴蜀沦于西魏,弃云贵高原于土著民族,后又失襄樊一带于西魏,失荆州一带于西魏的附庸后梁。557年为陈所代。共历七帝,五十六年。出处:中国古代史 • 古部落、古国、朝代 梁 主要承受垂直于轴线的横向载荷的杆件。是工程结构中的重要承力构件。按轴线形状,分直梁和曲梁;按支承形式,分悬臂梁、简支梁、外伸梁、连续梁等。一般用木、钢筋混凝土、钢材等制成。出处:建筑水利卷 • 建 筑 • 建筑结构 梁 建筑中主要承受垂直于轴线的横向载荷构件。按轴线的形状,分直梁和曲梁;按支承形式,分悬臂梁、简支梁、外伸梁、连续梁等。一般用木、钢筋混凝土、钢材等制成。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梁专指柱的上端作纵向(进深)联络的构件,又称“栿”;而把柱的上端作横向(面阔)联络直接组成屋顶框架的构件称作“桁”,又作“檩”或“槫”。出处:美术卷 • 建筑艺术 • 名词术语 梁 主要承受垂直于轴线的横向载荷的杆件。是工程结构中的重要承力构件。按轴线的形状,可分为直梁和曲梁;按支承的形式,可分为悬臂梁、简支梁、外伸梁、连续梁等。出处:数理化力学卷 • 力 学 • 固体力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