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社 会 学 • 社会学史 • 理论 术语
词条 | 现象学社会理论 |
释义 | 现象学社会理论 现象学社会理论 用现象学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理论。以德国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美国舒茨和加芬克尔的理论为代表。胡塞尔认为主观性或主体性不是个人的主观性,而是群体的主观性;生活世界是人们的日常的生活世界,它不掺杂任何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知识,它是人们的主要知识来源,科学知识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世界中找到它的源头。后舒茨依据胡塞尔的后期思想提出“日常生活世界”的概念,认为日常生活世界是正确理解人类生活的主要源泉。提出“相互主观意识”的概念,指出人们在主观上具有共同的、相互有关的联系。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共同的世界,是因为在人的认识原因和结果之间有相互主观意识的联系,因而每个人的认识之间就有了相互联系的基础。在舒茨之后,美国加芬克尔提出了民族方法论,认为民族是指一个文化集团的群体,民族方法论即一个群体的成员理解他们的社会世界的方法,这是一种研究人们理解日常活动的方法。这种方法论认为社会是由人们创造的不断发展的结构,体现了环境所需要的合理性,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探索了普遍适用于人类行动的合理程度和结构。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社 会 学 • 社会学史 • 理论 术语 现象学社会理论 用现象学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理论。以德国胡塞尔、美国许茨(Alfred Schütz, 1899—1959)和加芬克尔(Harold Gafinkel, 1917—2011)的理论为代表。胡塞尔提出了主体际性和生活世界的概念,并认为科学由于实证主义方法使它不仅不能造福人类,反而危害了人类的幸福。许茨据此认为,日常生活世界是正确理解人类生活的主要源泉。提出“相互主体意识”的概念,指出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共同的世界,是因为在人的认识原因和结果之间有相互主体意识的联系。现象学社会理论近年来有所发展,它过分强调人的主观创造作用,并与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相互联系,形成一些交叉学科。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流派 术语 • 现象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