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言 言( yán) ❶话,言论。如:有言在先;言行相顾。《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行。”也指一句话。如:三言两语。《左传·定公四年》:“夫子语我九言。”《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❷讲;说;发言。如:言之有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❸议,约。《楚辞·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王逸注:“言,犹议也。”参见“成言 ❶”。 ❹字。如:五言诗;万言书。萧统《文选序》:“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并驱。” ❺作语助。《诗·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左传·僖公九年》:“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❻大箫。《尔雅·释乐》:“大箫谓之言。” ❼古地名。《诗·邶风·泉水》:“饮饯于言。” ❽姓。春秋时吴有言偃。 另见yín。出处:语词卷 • Y • yán • 言 言( yín) 见“言言”。 另见yán。出处:语词卷 • Y • yín • 言 言 训诂学术语。多用于串讲句子语义、文段大意,也用于阐明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如《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又如《诗·大雅·韩奕》:“诸娣从之,祁祁如云。”毛传:“如云,言众多也。”出处:语言学卷 • 训诂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