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科举考试在乡试、会试时,挑选书吏充当誊录,将试卷另用朱笔照誊,方送考官评阅,以誊录官监督之。又清制,在方略馆等机关内任缮写的亦名誊录,会试后落选的举人亦可选充誊录。
出处:语词卷 • T • ténɡ • 誊
词条 | 誊录 |
释义 | 誊录 誊录(ténɡ lù) ❶抄录。朱彝尊《经义考·余氏易说》:“有王无霸者,专为公誊录所注《易经》。” ❷科举考试在乡试、会试时,挑选书吏充当誊录,将试卷另用朱笔照誊,方送考官评阅,以誊录官监督之。又清制,在方略馆等机关内任缮写的亦名誊录,会试后落选的举人亦可选充誊录。 出处:语词卷 • T • ténɡ • 誊 誊录 ⑴ 亦称“易书”。科举考试中防止舞弊举措之一。即将考生试卷另行誊写后再交考官评阅,使考官无法辨认字迹或记号。始于宋。据《宋史·选举志一》,景德四年(1007年)修订《亲试进士条制》规定:殿试试卷例须“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又置誊录院,专事誊写试卷,省试实行誊录。后又渐及于府、州、国子监考试。明清因之。清代贡院内有誊录所,誊录生(誊录书手)在誊录官监督下,将已行弥封之试卷,用朱笔另誊一份,以交评阅。 ⑵ 清代招考缮写吏员的考试名目。以为政府各部门及国史、实录、会典等各馆选拔专门人员。凡贡监生员皆可应试,举人愿考者也可应试。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选举与科举 誊录 ❶防止科场作弊的措施。宋始行。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礼部试,行誊录之法。举人纳卷后,由封弥院密封卷首,送誊录院,由书手抄录副本,以副本送考官评阅。其后,殿试及各类解试皆行此法。金、元、明、清皆因之。明、清规定,考生试卷用墨笔,誊录手一律用红笔,且不得携墨笔入誊录所。 ❷誊录官简称。属外帘官。自宋代于考场设誊录院以后,历代因之。负责士子考卷之誊录事。并设专官管理,称誊录官。 ❸清制,在方略馆等机关内任缮写者称誊录,会试后落选的举人亦可选充誊录。 出处:中国古代史 • 科举制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