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知识;见识。如:常识;卓识。张衡《东京赋》:“鄙夫寡识。”
❸心性;意识。《文选·颜延年<五君咏·阮步兵>》:“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李善注:“识,心之别名。”
❹通“适”。刚才。《左传·成公十六年》:“识见不穀而趋。”阮元校勘记引惠栋曰:“识当为适。” 另见zhì。
出处:语词卷 • S • shí • 识
词条 | 识 |
释义 | 识 识〔識〕(shí) ❶知道;认识。《礼记·乐记》:“识礼乐之文者能述。”《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❷知识;见识。如:常识;卓识。张衡《东京赋》:“鄙夫寡识。” ❸心性;意识。《文选·颜延年<五君咏·阮步兵>》:“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李善注:“识,心之别名。” ❹通“适”。刚才。《左传·成公十六年》:“识见不穀而趋。”阮元校勘记引惠栋曰:“识当为适。” 另见zhì。 出处:语词卷 • S • shí • 识 识〔識〕(zhì) ❶通“志(誌)”。记住。《论语·述而》:“默而识之。” ❷通“帜”。标志;记号。《汉书·王莽传下》:“讫无文号旌旗表识。” 另见shí。 出处:语词卷 • Z • zhì • 识 识 佛学概念。五蕴之一。泛指一切精神现象,小乘讲六识,大乘讲八识。 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教 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