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美术卷 • 建筑艺术 • 作品 • 中国
词条 | 保国寺 |
释义 | 保国寺 保国寺 中国寺院。在今浙江宁波西郊洪塘北面之灵山山岙。始建于东汉,初名灵山寺,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重建,改现名。现存寺内建筑除大殿为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建造外,其余均为清康熙以后增修或重建,但未失宋时原貌。东西宽64米,南北长124米。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后殿及藏经楼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次第排列于南北中轴线上。大雄宝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采用进深大于面阔的非常规作法。大殿柱子作法更为奇特,一是在柱径较小的木柱周围包镶多根弧形木料,围合成一粗壮的瓜楞柱;一是用四根同等粗细的木料拼接榫卯成大柱,再于各拼合处包镶一根弧形木条,构成八瓣的瓜楞柱。这样既满足建筑结构要求,又使柱子造型富有变化。大殿全部结构皆由斗栱衔接咬合,上部三个镂空藻井,既作装饰,又起到压低空间尺度的作用。建筑用材除松、杉、榆木之外,还选用一种带有刺激性香味的黄榛,其散发的特殊气味可驱退虫、蚁、鸟类,故使木构大殿历经千载而不蛀不朽,堪称中国古建筑之艺术精华和传世佳作。是中国江南现存最古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出处:美术卷 • 建筑艺术 • 作品 • 中国 保国寺 在浙江省宁波市洪塘北灵山腰。建于东汉,名“灵山寺”,后废圮。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重建,改名“保国寺”。现存建筑多为清康熙以后重建或增建。面积约8000平方米。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藏经楼。高低起伏,依山势建筑。大雄宝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全殿由黄桧木构架,梁木之间巧妙榫接,结构独特。殿内通风条件极好,无积尘与鸟虫踪迹。是江南现存最古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处:中国地理卷 • 中国地理 • 文化地理 • 名胜古迹、纪念地 • 浙江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