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人 物
词条 | 阇那崛多 |
释义 | 阇那崛多 阇那崛多(527—604) 意译“德志”。隋代僧人。北贤豆(即北印度)犍陀罗国富娄沙富罗城人。刹帝利种姓。父为大臣。少年出家,住大林寺。二十七岁随师游方弘法,于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到达中国鄯州(治今青海乐都)。北周武成年间到长安,住草堂寺,明帝延入后园,共论佛法。住四天王寺,译出《十一面观音咒并功能经》等。后入蜀三年,任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僧主,住龙渊寺,译出《妙法莲花经普门重诵偈》等。隋开皇五年(585年)文帝请至洛阳,受敕译经,后至长安大兴善寺继续译经。共译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主要有《佛本行集经》、《大集贤护菩萨经》等。 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人 物 阇那崛多(梵语Jñānagupta,523—600) 印度佛僧。偕其师耶舍等人,历三年艰辛,于北周明帝时抵长安,从事译经;曾任益州僧主。后武帝灭佛,遭逐,入突厥,与北齐僧惠琳等译经于此。隋初,奉召还中原,主持译事。共译出《佛本行集经》、《大法炬陀罗尼经》、《添品妙法莲华经》等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并译梵文古书世典等二百余卷。 出处:中国地理卷 • 古代中西交通 • 南北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