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语法化
释义
语法化
语法化  语言历时演变的一种现象。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语或结构式演变为无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不太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的过程和结果。主要表现为实词的虚化、虚词的再虚化、某些句法结构的凝固化等。如汉语的“着(著)”最早是义为“附着”的动词(《左传·宣公四年》“著于丁宁”),南北朝以后虚化为“在”义(《世说新语·德行》“坐著膝前”),到唐代虚化为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词尾(唐代王梵志《借贷不交通》诗“有酒深藏着”)。又如汉语的“把”最早是动词(《史记》“臣左手把其袖”),以后演变成介词(唐代白居易《戏醉客》诗“莫把杭州刺史欺”),同时也就产生了“把”字句的结构。语法化一般会循着“实义词>语法词>附着词>屈折词缀>零形式”的顺序单向进行;一个语法化的候选者相对于其他参与竞争的候选者使用频率越高,那么它发生语法化的可能性就越大;语法化不仅经常发生在一个语言的内部,语言之间的接触也会通过句法借用和句法影响促成语法化的发生。发生语法化的词往往会发生语音的弱化,如“见”原来是看见义,后来附着在其他动词后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如“听见”“闻见”),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读成轻声。参见“实词虚化”。
出处:语言学卷 • 语法学
语法化  语言学书。美国霍伯尔(Paul J.Hopper)和特拉格特(Elizabeth Closs Traugott,1939— )合著。原文是英文,题为Grammaticalization。剑桥大学出版社1993年初版,2003年再版。全书9章。作者认为,普通的词和结构在某些上下文中会发展出语法功能的作用,例如名词和动词可能变成像格标记、连接词、助词这样的语法成分,这种变化就叫“语法化”。书中回顾了语法化的研究历史,讨论了重新分析、类推、转喻等在语法化中的作用,并用多种语言中的大量实例说明共时变异能从历时的角度得到最好的解释,语言变异的规律可以采用语法化的观点来说明。中译本题为《语法化学说》(梁银峰译),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
出处:语言学卷 • 著作 文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6:4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