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P • pǔ • 谱
词条 | 谱牒 |
释义 | 谱牒 谱牒(pǔ dié) 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即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史籍。魏、晋、南北朝时特重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谱学成为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晋太元中,贾弼撰《姓氏簿状》,子孙相传,号为贾氏谱学。南朝梁王僧孺因贾弼旧本,改撰《十八州谱》等书,号为王氏谱学。北魏太和中,诏诸郡中正各立本土姓族,次第为举选,名“方司格”。唐时路敬淳、柳冲、韦述等都讲明谱学。太宗、武后皆曾修订《氏族志》。五代以后,谱学渐衰。南宋郑樵《通志》著录谱系六种、一百七十部;至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时,所存者不过数家。明清地方宗族仍多编修族谱。 出处:语词卷 • P • pǔ • 谱 谱牒 亦称“家谱”、“家乘”等。以一姓一族的世系为纲,记叙家庭、家族的来源、繁衍生息、婚姻状况、人物事迹等情况的书史记事材料。战国时赵国史书《世本》即记有黄帝至春秋时自天子到诸侯大夫之世系、族系、名号及居地等。魏晋南北朝以后,由于宗法制度的发展,注重门第宗亲,历代皇室与民间多有编修,并形成了谱牒学,又称谱学。是古代重要的档案史料,为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伦理学、经济学、方志学、民族学等提供了各种具体和典型的史料。 出处:文化、新闻出版卷 • 档案 • 中国文书与档案史 • 文书与档案的名称 谱牒 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即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史籍。魏、晋、南北朝时特重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谱学成为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晋太元中,贾弼撰《姓氏簿状》,子孙相传,号为贾氏谱学。南朝梁王僧孺因贾弼旧本,改撰《十八州谱》等书,号为王氏谱学。北魏太和中,诏诸郡中正各立本土姓族,次第为举选,名“方司格”。唐时路敬淳、柳冲、韦述等都讲明谱学。太宗、武后皆曾修订《氏族志》。五代以后,谱学渐衰。南宋郑樵《通志》著录谱系六种、一百七十部;至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时,所存者不过数家。明、清地方宗族仍多编修族谱。 出处:中国古代史 • 中国史学史 • 史料 • 体 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