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多用于地名。樊绰《蛮书》卷八:“川谓之赕。”见于《蛮书》及《新唐书·南诏传》的地名有穹赕、河赕、邆赕、小施赕、剑寻赕等。
❷谓以财赎罪。《魏书·刘裕传》:“凡蛮夷不受鞭罚,输财赎罪谓之赕。”
出处:语词卷 • T • tàn • 赕
词条 | 赕 |
释义 | 赕 赕〔賧〕(tàn) 我国古代西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语的音译字。 ❶多用于地名。樊绰《蛮书》卷八:“川谓之赕。”见于《蛮书》及《新唐书·南诏传》的地名有穹赕、河赕、邆赕、小施赕、剑寻赕等。 ❷谓以财赎罪。《魏书·刘裕传》:“凡蛮夷不受鞭罚,输财赎罪谓之赕。” 出处:语词卷 • T • tàn • 赕 赕 源于巴利语,意为“敬献”或“布施”。信奉云南上座部佛教的傣、布朗等民族的信徒,在固定的佛教节期向寺院、僧侣敬献财物、用品。(1) 赕坦(献经书),在傣历十一月十五日,信徒请僧人抄写经书献给佛主以表虔诚。(2) 赕刹那(献亭房),在傣历十一月间,信徒们向佛寺敬献小亭房和生活用品。(3) 赕帕,每对夫妇向佛寺奉献袈裟布。(4) 赕好轮瓦,在秋收后每户向寺院敬献稻谷。(5) 赕白象,在每年冬春之交的农闲时期,信徒们用竹篾扎成大象形并贴上棉花,披戴竹鞍,送进佛寺献给佛主。 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礼仪、节日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