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外国教育史 • 人物
词条 | 赫尔巴特 |
释义 |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耶拿大学毕业。曾任格丁根大学、哥尼斯堡大学教授,主持哥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不变的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观念是最根本的要素,人的一切心理过程——情绪、意志、思维、想象等,都不过是观念的变形。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把教学看作是教育的主要手段,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设置范围广泛的课程体系。提出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被赫尔巴特学派扩充为“五段教学法”。还提出教育学的独立性问题,主张教育学的发展要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著有《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哲学概论》等。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外国教育史 • 人物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耶拿大学毕业。曾任哥廷根大学、哥尼斯堡大学教授,主持哥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不变的观念: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权利和公平;观念是最根本的要素,人的一切心理过程——情绪、意志、思维、想象等,都不过是观念的变形。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提出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哲学概论》等。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近代哲学 • 人 物 • 德 国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生于普鲁士的下萨克森州的奥尔登堡。1794年入耶拿大学。1797—1799年中断学业,去瑞士任家庭教师。1800年回德国继续完成大学课程。1802年获格丁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1809年任哥尼斯堡大学教授,并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1) 最早倡导心理学是一门科学。(2) 接受了莱布尼茨关于灵魂单子具有活动特性的观点,认为观念也是活动的。提出观念的融合和复合的概念。(3) 提出统觉团和意识阈的概念,引发了随后的无意识研究。著作还有《心理学》(1816年)、《心理学是一种科学》(1824—1825年)。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外国心理学史 • 人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