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校
词条 | 国子学 |
释义 | 国子学 国子学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亦曾兼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始设,咸宁四年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15人,以授生徒。与太学并立。惠帝元康三年(293年)定五品以上官员子弟许入国子学,六品以下官员子弟入太学。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学,炀帝时改称国子监,后世沿设。唐代国子学于国子监辖下诸学中地位最高,文武官员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准入学。宋、金皆设。元代先后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明清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构,兼具国子学性质。国子学与太学名称与规制历有变化,俱为古代最高学府,唯当两者并设时,国子学在培养对象上地位更高,显示教育的等级性。国子学与国子寺、国子监于名称与功能方面亦历有分合。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校 国子学 古代中央官学之一,为国立儒学最高学府。西晋武帝时始置,隶太常,以儒家经典教授生徒。东晋、南北朝均置。北齐与太学、四门学并立。隋初设,寻罢,后又置于国子监,与太学并行。唐初改国子监为国子学,隶太常寺,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复置国子监,下统七学,国子学居首。以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官曾孙为学生。北宋初以国子监为最高学府,端拱二年(989年)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旋复旧制,以七品以上官子弟为学生,称监生或国子生。辽、金亦设,均隶国子监。元代集贤院国子监置国子学,生徒分斋学习。明初亦仿置,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国子监。 出处:中国古代史 • 科举制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