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zhī  ❶晓得;知道。《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❷使人知道。如:知照;知会。
  ❸知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❹知识或认识能力。《荀子·解蔽》:“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❺见;显现。《吕氏春秋·自知》:“文侯不说(悦),知于颜色。”
  ❻相契;相亲。如:相知;知己;知交。《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叔孙。”杜预注:“与叔孙相亲知。”
  ❼主持。如:知事;知县。《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
  ❽接待。如:知宾。参见“知客
  ❷”。
  另见zhì。
出处:语词卷 • Z • zhī • 知
zhì  ❶通“智”。《中庸》:“好学近乎知。”
  ❷姓。春秋
  另见zhī。
出处:语词卷 • Z • zhì • 知
  官制用语。初为兼官形式之一,即以他官暂时主持某一官署事务。亦称权知、掌知、监知、知某事等。唐代以佐官代理长官亦用此称。宋代派遣中央官员主持州、军、县等地方政务,多用此称,为差遣形式之一。后世遂入衔,成为正式官称。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知识或认识能力。荀子提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认为人有认识客观事物之理的能力。后期墨家认为知识在于人能正确反映所见的客观之物,并对知识作了分类:“知:闻、说、亲。”(《经上》)北宋张载将知识分为“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承认一般的感性知识来源于“物交”,但否认“见闻”为“理性”(德性)知识的基础。南宋朱熹把知识作为对事物“所当然”的道理或规律的认识:“知,谓说其事之所当然”(《四书章句集注》)。明王守仁认为知识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心之灵明是知”(《传习录》上)。近代魏源则提出“及之而后知”,肯定人的知识在与外界事物接触的实际活动中获得。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2: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