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为,造作。佛教用以指非因缘所生、永恒不变的绝对存在。与“有为
❷”相对。认为无为是诸法之真实体性,是终极真理,与实相、法性、真如、涅槃等同义。《大毗婆娑论》卷七十六:“若法无生无灭,无因无果,得无为相,是无为义。”
出处:语词卷 • W • wú • 无
词条 | 无为 |
释义 | 无为 无为(wú wéi) ❶道家的哲学思想。即顺应自然的变化之意。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而“道”是“无为”而“自然”的,人效法“道”,也应以“无为”为主。儒家也讲“无为而治”。《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这是儒家的“德治”主张,和道家从“道”出发所倡导的“无为而治”,实不相同。 ❷为,造作。佛教用以指非因缘所生、永恒不变的绝对存在。与“有为 ❷”相对。认为无为是诸法之真实体性,是终极真理,与实相、法性、真如、涅槃等同义。《大毗婆娑论》卷七十六:“若法无生无灭,无因无果,得无为相,是无为义。” 出处:语词卷 • W • wú • 无 无为 道教教义重要概念,用以描述道的特征和修道、行道的方法。《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我无为而民自化。” 出处:宗教卷 • 道教 • 教义、道术 无为 亦称“无为法”。为,造作。佛教教义名词。佛教用以指非因缘所生、永恒不变的绝对存在。与“有为”相对。认为无为是诸法之真实体性,是终极真理,与实相、法性、真如、涅槃等同义。《大毗婆娑论》卷七十六:“若法无生无灭,无因无果,得无为相,是无为义。” 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教 义 无为 县名。在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属芜湖市。面积2433平方千米。人口142万(2010年)。县人民政府驻无城镇。北宋置县,为无为军治。元为无为路、无为州治。明入无为州,1912年改县。农产有稻、小麦、甘薯、油菜籽、棉花等。盛产鱼苗及药材紫苏。工业有纺织、机械、电子、建材、化学。手工艺品以纱灯著名。巢无、无铜、无芜等公路经此。古迹有米公祠、黄金塔。 出处:中国地理卷 • 中国地理 • 政区地理 • 安徽省 • 省、市、县(区) 无为 道家的哲学思想。即顺应自然的变化之意。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而“道”是“无为”而“自然”的,人效法“道”,也应以“无为”为主。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后黄老之说与刑名法术之学结合,成为封建君主统治人民的方法之一。但汉初采用“无为”治术,即“与民休息”政策,对稳定社会秩序和发展生产起了一定作用。又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儒家的“德治”主张,和道家从“道”出发所倡导的“无为而治”,实不相同。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