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场
释义
三场
三场  指科举乡试、会试的考试内容与场次。考试内容与场次于不同科目、不同朝代历有变化。唐初进士、明经考试内容、场次较为单一,后逐渐形成三场制度。永隆二年(公元681年)采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议,诏准进士科考试为帖经、杂文、策三场,天宝末三场顺序改为杂文、帖经、策;明经科于开元末形成帖经、口义、策三场。宋庆历四年(1044年)定进士解试、省试并试策、论、诗赋三场。熙宁四年(1071年)从王安石建议,罢诗赋、帖经、墨义,每试四场:经义两场,论、策各一场。南宋绍兴十三年(1133年)定为经义、诗赋、论策三场。明代首场试经义与四书文,二场论,三场策。清代屡经变易,至乾隆时定,首场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二场五经文五篇,三场策问五道,遂为永制。三场内容与次序多有变更,往往体现决策者的导向:唐代崇尚诗文,遂使杂文一度居首;宋以后重经学,则恒以经义为先。清代考试录取,实行逐场定去留,首场尤显关系重大。通常考官、考生多重首场,谓之首艺。然欲取中前列名次,则三场考试水平必须均衡。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选举与科举
三场  指科举考试的场次。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首先确定进士科“先帖经,然后试杂文及策”的三场考试制度。其后,宋之解试、省试,元、明、清之乡试、会试皆采用三场制,称为初场(头场)、二场、三场。其间亦有不同者,如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进士科改试四场;元代蒙古、色目人只试两场。三场的具体考期、考试内容,历朝各有不同。明、清行八股文后,士子的精力专于初场的四书义及经义,考官阅卷亦重初场,而不深究其二、三场。又,武科考试亦有三场。
出处:中国古代史 • 科举制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