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外国政治思想和学说 • 思想 理论 思潮
词条 | 基尔特社会主义 |
释义 | 基尔特社会主义 基尔特社会主义 亦译“行会社会主义”(基尔特是英文guild的音译,意即行会)。20世纪初英国工人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有潘蒂(Arthur Joseph Penty,1875—1937)、霍布逊(Samuel George Hobson,1864—1940)、柯尔(George Douglas Howard Cole,1889—1959)等。否认国家的阶级性,主张“和平地”用基尔特社会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柯尔主张在基尔特社会中设立两个平行的组织,一是由工人、工程师等按行业联合组成的产业基尔特,领导和管理生产;一是代表作为消费者的全国公民的国家,负责产品分配和保证全民的消费。基尔特社会主义鼓吹在资产阶级国家范围内实行“产业民主”或“产业自治”,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认为只要把全体人民组织到基尔特之中,基尔特就能代替现行的一切组织,国家就会消亡,从而和平地消灭资本主义。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外国政治思想和学说 • 思想 理论 思潮 基尔特社会主义 一译“行会社会主义”(基尔特是英语guild的音译,意即行会)。20世纪初英国工人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有潘蒂(Arthur Joseph Penty,1875—1937)、霍布逊(Samuel George Hobson,1864—1940)、柯尔(George Douglas Howard Cole,1889—1959)等。其主要观点是把工会改为基尔特,工人自己选举经理和监工,实现生产自治,产业民主;成立国家基尔特,只是代表消费者,负责产品的分配和保证全民消费;逐步废除雇佣劳动制,使整个国家变成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联合组织,和平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反对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1920年9月至1921年7月英国学者罗素到中国各地演讲,鼓吹基尔特社会主义,得到张东荪等赞同,并起草发表了《中华基尔特社会主义宪法》。这遭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因而在中国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现代史 • 会议、路线、政策 • 路线、政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