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美术卷 • 鉴藏、著述与报刊 • 人物 • 外国
词条 | 普列汉诺夫 |
释义 | 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Геор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1856—1918) 俄国文艺理论家。在哲学和艺术与宗教的社会作用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做出许多贡献。最早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艺术和艺术史研究。文艺方面的著述有《没有地址的信》(1899—1900年)和《艺术与社会生活》(1912—1913年)。其文艺著述在中国流播很广,从20世纪30年代起,对文艺界产生着持续的影响。 出处:美术卷 • 鉴藏、著述与报刊 • 人物 • 外国 普列汉诺夫(Геор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1856—1918) 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俄国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活动家、哲学家。1876年参加民粹派的“叛逆者”小组和“到民间去”运动,两次被捕。1880年逃亡国外,接受马克思主义,脱离民粹派。1882年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翌年组织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1883—1903年陆续写了《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我们的意见分歧》《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论艺术》(又名《没有地址的信》)等著作,对俄国民粹派观点开展斗争,批判伯恩施坦主义和马赫主义,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个人与历史的作用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也有一些错误,如主张“象形文字论”等观点。1903年后政治上日益右倾。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到俄国。 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外国美学史 • 人 物 普列汉诺夫(Геор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1856—1918) 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出身于小贵族家庭。就学于彼得堡矿业学院。1876年领导彼得堡喀山教堂广场的民众大示威,成为职业革命家。1879年成为民粹派组织土地平分社(一译重分黑土党)的领导人之一。1880年为逃避沙皇政府追捕,逃亡瑞士。在国外,接受马克思主义,脱离民粹派。1882年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翌年组织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1889年7月组织俄国代表团出席第二国际成立大会,后参加第二国际领导工作多年。1900—1903年间同列宁发生政见分歧。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以后,在政治上日益右倾,成为孟什维克。俄国一九○五年革命中,站在自由资产阶级立场上反对列宁的革命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坚持机会主义的护国主义路线。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回国,反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但拒绝支持反革命。后在芬兰去世。著有《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我们的意见分歧》、《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等著作,对批判民粹派观点,传播马克思主义起了巨大作用。 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近代史 • 俄国近代史 普列汉诺夫(Геор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1856—1918) 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俄国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活动家、哲学家。1876年参加民粹派的“叛逆者”小组和“到民间去”运动,两次被捕。1880年逃亡国外,接受马克思主义,脱离民粹派。1882年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翌年组织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1883—1903年陆续写了《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我们的意见分歧》《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论艺术》(又名《没有地址的信》)等著作,对俄国民粹派观点开展斗争,批判伯恩施坦主义和马赫主义,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个人与历史的作用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也有一些错误,如主张“象形文字论”等观点。1903年后政治上日益右倾。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到俄国。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近代哲学 • 人 物 • 俄 国 普列汉诺夫(Гсоргий Валснтинович Плсханов,1856—1918) 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后为修正主义者,孟什维克首领之一。1876年参加民粹派的“叛逆者”小组和“到民间去”运动,两次被捕。1880年逃亡国外,接受马克思主义,脱离民粹派。1882年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翌年组织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1883—1903年陆续写了《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我们的意见分歧》、《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论艺术》(又名《没有地址的信》)等著作,对俄国民粹派观点开展斗争,批判伯恩施坦主义和马赫主义,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个人与历史的作用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1903年后政治上日益右倾,成为孟什维克的思想领袖。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到俄国。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外国政治家、政治思想家及学者 • 俄 苏 普列汉诺夫(Гeop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1856—1918) 俄国哲学家、文学批评家。俄罗斯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出身贵族。1876年参加民粹派,两次被捕。1880年逃亡国外,接受马克思主义,脱离民粹派。1882年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翌年组织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1903年后转向孟什维克。1917年回国。曾将历史唯物主义引入美学、艺术理论研究及文学批评。写有《乌斯宾斯基》《卡罗宁》《纳乌莫夫》等批评民粹派的论文。主要论著有《别林斯基的文学观》《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理论》《没有地址的信》《论艺术》《从社会学观点论18世纪法国戏剧文学与法国绘画》《无产阶级运动与资产阶级艺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学观》《艺术与社会生活》等。 出处:外国文学卷 • 作家作品 • 俄 罗 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