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信仰、教义、神学、思潮
词条 | 世俗神学 |
释义 | 世俗神学 世俗神学 亦称“激进的世俗神学”、“上帝之死派神学”。20世纪基督教新教中的一种神学思潮。以乐观主义关注并评说现代生活的世俗方式和现代思想的世俗精神,认为这种世俗性标志着人类已摈弃幼稚的神话世界观,使信仰真正深入现实生活,具有积极意义。其理论观点始于朋霍费尔对基督教的非宗教性解释,亦见于郭嘎顿(Friedrich Gogarten,1887—1967)的《非神话化与历史》、考克斯(Harvey Cox,1929— )的《世俗之城》和史密斯(Ronald Gregor Smith,1913—1968)的《新的人类》、《世俗的基督教》等著述中。因其提出上帝已经“隐匿”或“死亡”的说法,常被称为“上帝之死派神学”。60年代曾风行欧美,代表著作尚有瓦汉尼(Gabriel Vahanian,1927—2012)《上帝之死》、范·布伦(Paul van Buren,1924—1988)《福音的世俗意义》,以及汉密尔顿(William Hamilton,1924—2012)和阿尔提泽(Thomas Jonathan Jackson Altizer,1927— )合著的《激进神学与上帝之死》等。反映出对抽象形而上学上帝观的失望和放弃倾向。 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信仰、教义、神学、思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