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业〔業〕  ❶古时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刻如锯齿状,用以悬挂钟磬。《诗·周颂·有瞽》:“设业设虡。”
  ❷筑墙版。《尔雅·释器》:“大版谓之业。”郭璞注:“筑墙版也。”
  ❸古时的书版。《礼记·曲礼上》:“请业则起。”郑玄注:“业,谓篇卷也。”
  ❹学习的内容或过程;学业。如:肄业;毕业;受业;修业。
  ❺职业。如:各行各业;专业;就业;转业。《汉书·萧望之传》:“家世以田为业。”
  ❻事业。如:工业;农业;创业。
  ❼财产;产业。如:业主。
  ❽从事于。如:业农;业医。
  ❾既;已。如:业已;业经。《史记·留侯世家》:“业为取履。”
  ❿通“陧”。不安;危惧。《诗·商颂·长发》:“有震且业。”传:“业,危也。”
  ⓫佛教名词。亦称“羯磨”(梵语Karman的音译),意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动。一般包括身、口、意三个方面,故称“三业”。业又分为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种。佛教认为业发生后不会消除,将引起善恶等报应。这是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理论依据。
出处:语词卷 • Y • yè • 业
  译自梵语Karma,音译“羯磨”。佛教教义名词。意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动。一般包括身、口、意三个方面,故称“三业”。身业、口业各有两种性质:一是由言论、行动所表现出来显而易见的,叫“表业”;一是只有潜在思想,未在言行方面表现出来,不能用感官观察和理解的,叫“无表业”。意业的体性是“思”,即思想活动。业又分为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种。佛教认为业发生后不会消除,将引起善恶等报应。这是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理论依据。
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教 义
  亦称“羯磨”(梵语Karman的音译),意为造作。佛教泛指一切身心活动。一般包括身、口、意三个方面,故称“三业”。身业、口业各有两种性质:一是由言论、行动所表现出来显而易见的,叫“表业”(Vijñapti-karman);一是只有潜在思想,未在言行方面表现出来,不能用感官观察和理解的,叫“无表业”(Avijñapti-karman)。意业的体性是“思”,即思想活动。业又分为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种。佛教认为业发生后不会消除,将引起善恶等报应。这是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理论依据。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4: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