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论著、刊物
词条 | 声无哀乐论 |
释义 | 声无哀乐论 声无哀乐论 篇名。古代乐教代表作。三国魏嵇康撰。以答客问的形式,阐述对乐和乐教的认识,批判《乐记》以来将音乐附会政治、伦理的乐教观念。针对“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旧论,认为“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万物的声音都出于自然,本身不表示情感和道德意义;人们闻音乐而产生哀乐,是因为心中有哀乐,音乐只是起了诱导作用。旧论是混淆了自然声响和人的心声,赋予了音乐以政治、伦理意义。音乐虽无涉于道德伦理,然因其与人性情的关系,却可具有调摄情怀的作用,以至潜移默化使人“默然从道,怀抱忠义,而不觉其所以然也”,故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相对《乐记》为代表的传统乐教思想是一个进步。载于《嵇康集》。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论著、刊物 声无哀乐论 音乐美学论著。三国魏末嵇康作。全文以“东野主人”(代表作者本人)和“秦客”(虚设的论敌)一问一答的八次辩论,反复论证“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观点,批驳当时的儒家乐论。文中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认为感情与音乐二者之间并无关系,音乐中并不包含哀乐情感的变化。核心观点带有“自律论”色彩,本意在于针对当时将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音乐思想绝对化、将音乐和政治机械地等同起来的音乐观。涉及音乐本质、声情关系、音乐功能等一系列重大音乐美学问题,且多有新意,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今多用鲁迅手稿影印本、戴明杨校注本和吉联抗译注本。 出处:音乐舞蹈卷 • 音乐舞蹈 • 音乐 • 论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