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大禘之祭。《礼记·大传》:“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孙希旦集解引赵匡曰:“不王不禘,明诸侯不得有也。所自出,谓所系之帝。禘者,帝王既立始祖之庙,犹谓未尽其追远尊先之意,故又推寻始祖所自出之帝而追祀之。以其祖配之者,谓于始祖庙祭之,以始祖配祭也。”
❷天子诸侯宗庙五年一次的禘祭,与“祫”并称为殷祭。殷,盛。合高祖之父以上的神主祭于太祖庙,高祖以下分祭于本庙。三年丧毕之次年一禘,此后三年祫,五年禘,禘祫各自相距五年。见孙诒让《周礼正义·春官·大宗伯》。《礼记·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春秋·闵公二年》:“夏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吉禘,指终丧后之禘。
❸宗庙四时祭之一,每年夏季举行。《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
出处:语词卷 • D • dì • 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