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丞相
释义
丞相
丞相chénɡ xiànɡ  官名。或称“相国”。始于战国,为百官之长。以后成为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的大官。西汉时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西汉末改为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历代改置不常,多由权臣担任。至不复置。后多用作宰相的通称。
出处:语词卷 • C • chéng • 丞
丞相  官名。(1)最高国务长官。战国秦始置。或分左、右。掌辅弼国君管理本国军政要务。秦朝沿置。西汉时职司渐趋完备。初置一人,一度称相国,或分左、右,秩万石,总领百官,军国事务无所不综,自辟僚属。武帝时形成中朝体制,丞相作为外朝官首领,成为执行成命的行政长官。成帝时,号丞相、大司马、大将军为三公,同称宰相,三分相权。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称司徒。魏、晋、南北朝省置无常,或分左、右,或称大丞相,多用以安置权臣,或用作赠官。隋代废。唐玄宗开元年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为尚书省长官,非真宰相,从二品。南宋孝宗时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正一品。辽置为中书省长官,分左、右,非定制,无实权。金为尚书省长官,分左、右,从一品,与平章政事并为宰相。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置为中书省长官。明初亦以左、右丞相为中书省长官,正一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2)唐、宋以后用作宰相的通称。(3)太平天囯朝上职官之一,代表官阶,非宰辅之职。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丞相  官名。指辅佐帝王综理全国政务的中央最高行政长官。秦悼武王二年(前309年)秦在春秋时“相”的基础上,始设左、右丞相。“丞者,承也;相,助也”(《史记·秦本纪》),是上承天子之令,“助理万机”的百官之长。嗣后各国陆续置相、相国、丞相,统称宰相。秦汉以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三公,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政事务。时丞相有左、右之分,由中官宦者担任称中丞相。丞相府属官有长史、司直等。西汉末改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或称丞相、相国、大丞相,或称司徒,废置不常,多由权臣担任。隋唐不设丞相,以侍中、中书令掌丞相之职。南宋孝宗后,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下设左、右丞相。明初曾设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丞相。自此丞相废而不置,其名则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之最高长官的通称。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制度 • 中国政治制度 • 古 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6: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