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论著、刊物
词条 | 复性书 |
释义 | 复性书 复性书 篇名。唐代李翱著。论述人性与教育目的、作用和方法。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着重分析人性,讨论性与情的关系,说明何以必须灭情复性,是为全文总论;中篇以问答形式,着重阐述如何复性,是为修养论;下篇立足于人的属性,强调勤勉修养是人的天职,是为结论。将“性”与“情”(情欲)对立起来。认为“性”是先天的内在本质,是善的;“情”是后天的外在表现,即喜、怒、哀、惧、爱、恶、欲,情会惑性而掩匿了性,所以是恶的。于是提出“复性”。为了“复性”(恢复人的本性),要求由“知心无思”、“知本无有思”而“勿虑勿思”、“寂然不动”,克除一切情欲,以达到“至诚”境界。对宋代理学家人性论和教育作用思想有较大影响。载于《李文公集》。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论著、刊物 复性书 唐李翱著。分上、中、下三篇。以中庸为理论基础,提出 “性善情恶”的 “复性说”。认为“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人若能加强道德修养,消除情绪的干扰,回复本来的性,便可以成为“圣人”,这就是所谓的 “复性”。 复性的途径除了用禁欲主义的方法使人由恶变善之外,圣人的制礼作乐,士大夫的治国平天下,《大学》的格物致知亦是有效的方法。复性说源于孟子的性善论和《中庸》的神秘主义,也受到佛教唯心论“见性成佛”的影响。该书开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伦理观之先河。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著作、刊物、机构 复性书 唐李翱著。分上、中、下三篇。把“性”和“情”(情欲)对立起来。认为“性”是先天的内在本质,是善的;“情”是后天的外在表现,是恶的。为了“复性”(恢复人的本性),要求由“知心无思”“知本无有思”而“勿虑勿思”“寂然不动”,克除一切情欲,以达到“诚”。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著 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