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 中( zhōnɡ) ❶中间;当中。如:居中;正中。《孙子·九地》:“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❷内里。如:家中;心中。《韩非子·五蠹》:“田中有株。”也指地区和时代中间。如:吴中;蜀中;晋太康中。又指内心。如:热中。 ❸中国的简称。如:中医;中文。 ❹半。如:中途;中夜。 ❺居间人。如:中保;做中。 ❻不高不下。如:中等;中才。《三国志·魏志·武宣卞皇后传》“太祖皆令后养之”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太祖常得名珰数具,命后自选一具,后取其中者。” ❼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如:适中;折中。《旧五代史·选举志》:“务在酌中,以为定制。” ❽通“忠”。《金石古文·汉荡阴令张君碑》:“中謇于朝。” ❾义同“中(zhònɡ) ❶”。如:中用;中听。 ❿成;行;好。如:这办法中。 ⓫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状态。如:比赛在进行中。 ⓬古代盛筹的器皿。《礼记·投壶》:“司射奉中。”参见“兕中”。 ⓭姓。汉代有中京。 另见zhònɡ。出处:语词卷 • Z • zhōnɡ • 中 中( zhònɡ) ❶符合;恰好对上。如:中意;中肯。《左传·定公元年》:“未尝不中吾志也。”《商君书·君臣》:“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❷正着目标。如:中的;百发百中。 ❸感受;受到。如:中暑;中枪。引申为中伤。《后汉书·王允传》:“以事中允。”李贤注:“中,伤也。” ❹科举时代称考试及格为中。如:中举。 ❺满。《汉书·外戚传序》:“█娥视中二千石。”颜师古注:“中之言满也。” 另见zhōnɡ。出处:语词卷 • Z • zhònɡ • 中 中 儒家伦理思想。《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指人的情感未被激发时不喜不怒、无哀无乐、无所偏倚的心境。西汉董仲舒则认为,“中”为已发之情保持在无过无不及的状态,“喜怒止于中,忧惧反之正”(《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后来的儒者都把“中”解释为情“发而中节”,强调将人的思想感情容纳在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之中。出处:哲学卷 • 伦 理 学 • 中国伦理思想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