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现代史 • 国际现代史
词条 | 中东战争 |
释义 | 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 20世纪下半叶,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等西方国家在中东巴勒斯坦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四次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遭阿拉伯世界反对。次日,约旦、伊拉克、埃及、叙利亚、黎巴嫩等国发起进攻。以色列逐次反击,至年底占领巴勒斯坦大部地区。翌年2—7月,阿方各参战国先后与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近百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第二次中东战争亦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7月,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和亚喀巴湾出海口蒂朗海峡。以色列和英、法以此为由先后于10月29日和31日对埃及发起进攻,一周内占领西奈半岛、加沙、塞得港和福阿得港,遭埃及军民抗击和世界舆论谴责,于11月6日停火。次年3月,英、法、以先后撤军,以色列取得蒂朗海峡通航权。第三次中东战争亦称“六五战争”或“六日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突袭埃及等阿拉伯国家25个空军基地,摧毁埃及空军主力和叙、约等国机场和大量飞机;其地面部队用6天时间攻占西奈半岛、加沙、约旦河西岸地区和戈兰高地。埃、约、叙先后同意停火。阿方约6.5万平方千米土地被占,数十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第四次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在伊拉克等国支持下发起进攻。埃军强渡苏伊士运河,突破巴列夫防线,向西奈半岛纵深推进;叙军突破戈兰高地以军阵地,逼近战略要地库奈特拉。以军采取“先北后西”方针:在北线快速推进,直逼叙京大马士革;在西线大纵深穿插,西渡苏伊士运河,分割围歼埃军主力,扭转战局。战争期间,双方分别得到苏、美大量军事援助;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等国实行石油禁运。24日,埃、叙和以色列遵照联合国决议停战。后经谈判,以军在戈兰高地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并于1982年4月撤出西奈半岛。 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现代史 • 国际现代史 中东战争 20世纪下半叶,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等西方国家在中东巴勒斯坦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四次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遭阿拉伯世界反对。次日,约旦、伊拉克、埃及、叙利亚、黎巴嫩等国发起进攻。以色列逐次反击,至年底占领巴勒斯坦大部地区。翌年2—7月,阿方各参战国先后与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近百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第二次中东战争亦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7月,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和亚喀巴湾出海口蒂朗海峡。以色列和英、法以此为由先后于10月29日和31日对埃及发起进攻,一周内占领西奈半岛、加沙、塞得港和福阿得港,遭埃及军民抗击和世界舆论谴责,于11月6日停火。次年3月,英、法、以先后撤军,以色列取得蒂朗海峡通航权。第三次中东战争亦称“六·五战争”或“六日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突袭埃及等阿拉伯国家25个空军基地,摧毁埃及空军主力和叙、约等国机场和大量飞机;其地面部队用6天时间攻占西奈半岛、加沙、约旦河西岸地区和戈兰高地。埃、约、叙先后同意停火。阿方约6.5万平方公里土地被占,数十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第四次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在伊拉克等国支持下发起进攻。埃军强渡苏伊士运河,突破巴列夫防线,向西奈半岛纵深推进;叙军突破戈兰高地以军阵地,逼近战略要地库奈特拉。以军采取“先北后西”方针:在北线快速推进,直逼叙京大马士革;在西线大纵深穿插,西渡苏伊士运河,分割围歼埃军主力,扭转战局。战争期间,双方分别得到苏、美大量军事援助;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等国实行石油禁运。24日,埃、叙和以色列遵照联合国决议停战。后经谈判,以军在戈兰高地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并于1982年4月撤出西奈半岛。 出处:军事卷 • 世界战争 • 军事人物和著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