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社 会 学 • 社会学分支 • 人口社会学
词条 | 适度人口论 |
释义 | 适度人口论 适度人口论 认为适度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率,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的理论。人口的增长不应是无限的,在数量上应有一个最佳的上限,这个上限处的人口就是适度人口。适度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带来最大效益的相对稳定人口。产业革命以前,人们一般认为人越多越好,人口增长不应受到限制。近代适度人口论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逐渐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坎南(Edwin Cannan,1861—1935)、瑞典人口经济学家威克塞尔(Knut Wicksel,1851—1926)等。坎南最早提出适度人口理论,在其论著《财富论》、《经济理论评论》中阐述了人口必须与土地相适应的观点。认为,人口与土地必须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该点的人口规模即适度人口数量。为了达到适度人口数量,可以采取一些人为措施,如节制生育等。威克塞尔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度人口应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来决定。工农业所能供养的,同时又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人口即为适度人口。科技因素对其产生修正作用,增加或减少人口数量。他认为,要达到适度人口必须保持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平衡。现代经济适度人口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经济学家索维(Alfred Sawvy,1898—1990)。他提出了经济适度人口理论。提出了静态经济适度人口和动态经济适度人口的概念。重视技术进步对适度人口的影响。技术进步能提高人口的适应度。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社 会 学 • 社会学分支 • 人口社会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