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客人求见,代为通报。《新序·杂事二》:“靖郭君欲城薛,而客多以谏,君告谒者,无为客通事。”
❸官名。掌管呈递奏章、传达皇帝旨意等事。《元史·百官志五》:“通事、知印各二人。”
❹指翻译人员。周密《癸辛杂识后集·译者》:“译,陈也;陈说内外之言皆立此传语之人以通其志,今北方谓之通事。”
出处:语词卷 • T • tōnɡ • 通
词条 | 通事 |
释义 | 通事 通事(tōnɡ shì) ❶旧指朝觐聘问等事。《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 ❷客人求见,代为通报。《新序·杂事二》:“靖郭君欲城薛,而客多以谏,君告谒者,无为客通事。” ❸官名。掌管呈递奏章、传达皇帝旨意等事。《元史·百官志五》:“通事、知印各二人。” ❹指翻译人员。周密《癸辛杂识后集·译者》:“译,陈也;陈说内外之言皆立此传语之人以通其志,今北方谓之通事。” 出处:语词卷 • T • tōnɡ • 通 通事 ❶指朝觐聘问之事。《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 ❷中书通事郎、中书通事舍人、通事舍人等官的简称。 ❸北魏吏名。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为侍中、中书监、司徒等诸辅政大臣置。孝文帝时代郡及中央诸局亦置。 ❹官名。掌翻译。五代时契丹置。金、元诸官署多置。掌诸民族及外国语言之通译。元亦称怯里马赤。明初置于通政使司,后改隶太常寺。清初分置于礼部会同馆、翰林院四译馆。顺治十四年(1657年)置员外郎品级通事一员,掌会同馆印。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馆并为会同馆,隶礼部,定置通事八员,正六品。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通事 中国古代船舶上的翻译。明朝郑和下西洋即已在船舶上配备。 出处:交通卷 • 水路交通 • 营运与管理 • 船员管理 通事 鸦片战争前后充当中国官商同外国商人联系译员并承担外国商人委托的某些临时性业务代理人。在广州公行贸易时期,为行商以下与外商联系人。由海关监督委派,领有专门牌照。主要职务是代表政府向外商宣示法令,负有稽查外商违制行为责任;为外商书写禀帖,通报关税,领取船舶出入许可证,以及办理装货、检验货物、招雇驳船和搬运工人等杂务。通事地位,仅次于行商。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公行撤销。通事一部分为粤海关雇用,以关员身份负责监管外商船只报关、纳税、装卸货物等事务,称“官设通事”。另一部分则跟随外国领事及商人到新设商埠,为他们服务。各通商口岸自此就出现以介绍外商与华人交易为业的掮客,亦称“通事”。社会上常把他们视作买办阶级一部分。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近代史 • 其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