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水(运渠、湖泽、陂堰、池塘、海洋等)
词条 | 通惠河 |
释义 | 通惠河 通惠河 古运河名。元至元二十九年至三十年(1292—1293)由都水监郭守敬主持开凿。起自今北京市昌平区附近,修堤筑堰,截温榆河源白浮等泉水,导使循西山山麓西折南转注入瓮山泊(今昆明湖),东南流入大都城(今北京市区),穿城东出至今北京市通州区高丽庄入白河。全长80余千米,置坝闸20座。渠成后,漕运可直达大都城内的积水潭(今什刹海)。明初淤废。其后成化、正德、嘉靖及清康熙、乾隆间曾屡予修复,因水源仅资昆明湖水,不再远引昌平诸泉,或暂通即塞,或浅滞不胜重载,功效皆不及元旧。又因城内故道已被圈入宫墙之内,漕船一般都以城东南的大通桥为终点,故通称为“大通河”。 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水(运渠、湖泽、陂堰、池塘、海洋等) 通惠河 中国古运河名。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至三十年由都水监郭守敬主持开凿。起自今北京昌平区附近,修堤筑堰,截温榆河源白浮等泉水,导使循西山山麓西折南转注入瓮山泊(今昆明湖),东南流入大都城(今北京市区),穿城东出至今通州区高丽庄入白河(今北运河)。全长八十余千米,置坝闸二十座。渠成后,漕运可直达大都城内的积水潭(今什刹海)。明初淤废。其后成化、正德、嘉靖和清康熙、乾隆间曾屡予修复,因水源仅资昆明湖水,不再远引昌平诸泉,或暂通即塞,或浅滞不胜重载,功效皆不及元旧。又因城内故道已被圈入宫墙之内,漕船一般都以城东便门处的大通桥为终点,故又称“大通河”。 ![]() 出处:建筑水利卷 • 水 利 • 水利史 • 工 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